共青團中央近日印發文件,透露未來三年內計劃動員逾1,000萬人次青年「三下鄉」,引發網民聯想到文革時期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共青團4月11日辟謠,強調「三下鄉」不是「知青下鄉」。
蕭十一狼解析:
网民把2019年的“三下乡”与文革时期的“知青下乡”联想起来并不奇怪,毕竟都是“下乡”。但此下乡不同彼下乡,那如何看待共青团的辟谣呢?
要了解这今昔二次的下乡区别在哪,先要回顾文革时期的“上山下乡”是怎么回事。
细节百度可查,就不一一赘述。
1968年,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由此掀起“上山下乡”的热潮。而毛主席的目的一直有人深入研究。
个人认为,“上山下乡”目的有四:一是培养革命接班人,农村历史上是党当年生存的根据地,所以让广大青年到农村去,有锻炼培养之意;二是由于红卫兵对社会破坏甚深,为恢复社会秩序,需要化整为零,把广大青年(包括红卫兵)分散出去,达到整顿社会秩序的目的;三是管控城市的人口增长和解决失业问题;四是扶持农村发展,达到均衡发展的目的。
而今天共青团提出的“三下乡”,与昔日的“上山下乡”有相同但更多的是不同。
唯一相同的,就是扶持农村发展,解决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文化发展不均衡的社会问题,这一点,两者是大致一样的。
但更多的不同我们也应该看到。
首先是时代背景不一样。当前中国是第二大经济体,乡镇经济不可同日而语,在国家一带一路和制造业强国的大目标下,政府考虑的应是培养农村与时俱进的思想,这与昔日上山下乡是接受再教育截然不同。
其次,直接和间接地为农村输送人才。这次“三下乡”的主要群体,是大中专学生,让他们到广阔的农村参与社会实践,目的是为农村带去新科技,新文化等。
第三,让更多城市青年了解农村,了解自己的国家。
第四,历史上的“上山下乡”,其实有移居之意,即前面提到的管控城市人口增长。所以当时要求是“插队落户”,户口跟过去的。相当部分青年确实留在了当地一辈子。而当前的“三下乡”,并没要求大中专学生变成农村人。事实上,现在农村户籍还十分吃香,不容易入籍。
第五,中国农村城镇化,不仅是城市建设的硬件上,还要在软件上同步跟进。城市学生能带去现代化的技术,现代化的思维,能帮助农村发展现代化产业,与21世纪同步,令农村城镇化后,成为真正的“城市人”。
第六,解决城市的就业问题。在“三下乡”的过程中,一定有一部分青年会发现农村经济大有可为,农村市场大有潜力,从而选择在农村创业(不等于移居),或从事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经济活动,最终达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目的。
当然,共青团的愿望是好的,而行政动员能力也是政府的优势。“三下乡”会有一定的成效。
目前大家的质疑,主要是有无必要这样做,是否有必要“全面振兴农村”?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后,会否影响城市发展,据说人口学者认为,中国的未来的发展重点应是大中城市。
笔者认为,中国人口基数大,1000万青年进行“三下乡”,根本不会对城市发展产生太大影响,人口学者是多虑了。而且,需要澄清的是,共青团解释的是1000万人次下乡,1000万人次不等于1000万青年,有相当部分青年可能重复下乡,或先后到不同的地区下乡。
总而言之,“三下乡”利多弊少,值得一试。
(2019.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