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出土女武士遗骸,印证《木兰辞》源自鲜卑时代。
【熊猫时报讯】“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辞》中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惟历史学家一直对原型出处议论纷纷,其中起源自鲜卑时代的说法备受认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一个考古团队,曾在蒙古鄂尔浑省的墓葬遗址挖出鲜卑女武士的遗骸,日前公布分析结果,进一步印证该主流说法。
考古学家克莉丝汀‧李(Christine Lee)在中国和蒙古从事考古工作16年,自发现这两具女武士遗骸后,她过去4年一直与团队分析遗址29个贵族墓葬内,16男10女及3具未知性别古人遗骸的骨骼状况,发现遗骸上均有长时间学习骑射的痕迹,例如拇指有重复射箭运动的痕迹、骑马人士常见的脊柱创伤。
而这两具年龄分别超过50岁及约20岁的女武士,骨骼亦可见她们生前曾受专业的骑马和箭术训练,证明两名女性与男性一样学习骑射,反映当时有一定程度的性别平等。研究人员认为,两女生活在公元147年至552年的鲜卑时代,推断骑射技能是当时乱世自保的必要技能,女性需和男性一起保家卫国;另因身为不需在前线作战的贵族,她们身上没有战争造成的伤疤。
克莉丝汀‧李指另一证明是民歌中提到木兰是为可汗而战,可汗一词是当时蒙古高原领袖的称呼。她认为研究结果进一步印证《木兰辞》起源自男女较为平等的北方胡人游牧文化,而非同一时期南方汉人王朝,因后者视女性为差遣随从、温顺无助。
《木兰辞》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首长篇敍事民歌,记述女子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但原作未有提及其所处年代等细节。研究结果原定4月中旬在美国物理人类学家协会发表,惟受疫情影响而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