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急電存殘章 一紙慢活溯歲痕 打電報步向歷史 年輕人爭相體驗

【中华】「嗒嗒、嘀嗒嗒嘀」聲響起,摩斯密碼打出一封封電報,往千里之外傳達最速資訊的情景似已走入歷史。然而近日浙江杭州宣布5月1日起停止電報業務,內地僅剩北京可以收發電報的消息旋即引起輿論熱議,許多人對電報業務仍然經營表示驚訝,大批年輕人紛紛爭相體驗「石器時代通訊」。北京業務員直言人太多,現在發電報,就算是本市可能也要一個月後才能送達。

杭州將停電報業務 剩京可收發

步入中國聯通北京西單營業廳,隨處可見智慧服務等櫃枱,彰顯新通訊手段帶來的技術革新。記者走了一圈,才發現「電報業務」牌子,擺在一個不起眼的辦公桌上,工作人員身兼數職,當天他正在處理一個網絡業務。

記者表明要發電報,工作人員拿出一張電報紙,仔細講述填寫格式。電報紙的正文欄有50個格,每個字佔一個格,數字需要標註括號。價錢方面,漢字每個字為一個計錢單位,收取0.14元(人民幣,下同),1992年至今不變;每5個字符(數字、標點)算一個計錢單位。

此外,不僅收報者的名字聯繫方式和地址都要寫清楚(計錢),發報者的聯繫方式也要寫清楚,方便日後如果有問題可以聯繫上收寄雙方。電報紙註明,發報者資料「不拍發,不計費」。工作人員說,只有北京本市和杭州、河北石家莊能接收電報,石家莊是只收不發,杭州下個月就停止收發。

每字0.14元 1992年至今不變

青年體驗「儀式感」 稱值得珍藏

簡單來說,舊時電報是發送方用摩斯密碼打出數字中文電碼,接收方翻譯成中文,再通過郵遞將文字信息派送給收電報方。不過,內地媒體披露,目前已不用傳統電報機,電報業務都是通過電腦上輸入文字發送,打印後寄出。近日湧到杭州、北京發電報的年輕人,可能只體驗了「儀式感」。

在記者發電報的同時,在京就讀的大學生李同學也來體驗,他趁着下午沒課,搭地鐵再轉騎單車來到營業廳發電報。李同學向工作人員要了3張電報紙,掏出手機翻看,認真將杭州和北京的朋友名字、地址分別寫上,隨後又寫了幾行祝福語。

「沒見過電報長什麼樣,挺好奇的就來了。」李同學說,朋友也都非常好奇這種「古老」的通訊手段,「挺值得珍藏的」。隨後,他還給自己發送了一封。

張航也是北京的一名大學生,他是一個影視劇迷,很喜歡看一些諜戰劇。在聽說電報業務5月份只剩下北京還可正常收發之後,他趕來營業廳發送電報,「以為會看到電視劇裏那種手打發報機形式的電報機」。

「雖然沒看到,但也體驗了一把爺爺奶奶年代那時候的通訊手段。」張航表示,自己前些年曾想來發電報,但當時營業廳電報機壞了,沒能發送。這次他將電報發了出去,「已經開始期待了」。

復古潮衍生「代發」生意

百年前的極速傳訊,如今已變成吸引新時代年輕人的慢活體驗,並衍生代辦生意。社交媒體小紅書上有人在杭州、北京經營起了「代發電報」的業務,收費是營業廳價格的一倍。如果是無法收到電報的省市,代辦人會將電報先發至自己住處,再轉發至收件人地址,委託人還要支付額外的速遞費用。儘管費用比普通的通訊手段高出許多倍,但還是有很多年輕人委託他們發電報。

杭州的青青就在幫人代發電報,他在社交媒體上收集到10人左右的委託,就會前往杭州電信大樓發送。「最近發電報的人很多,大家也都是閒着玩玩。」他說發電報的都是年輕人,內容也「都挺抽象」,還有一名委託人讓他發一封「收信請回微信」的電報內容。在他看來,年輕人趕着發電報,也是在追趕「復古」潮流。

電報紙堆疊 急電傳逾月

儘管如今電報收費廉宜,不過記者仍按照「惜字如金」的傳統,斟酌了一番寫好電報內容,付費4元,準備給一周後結婚的好友送上一份特別的祝福禮物。不過,工作人員按着桌上一疊電報紙說,現在業務繁忙,估計要一個月後才能送達。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