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8000年前遺址 長江文化史推前千年

【熊猫时报讯】浙江昨公布井頭山遺址考古的最新成果,初步測定遺址年代在距今7800至8300年之間,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年,可較清晰地復原出8000多年前東南沿海地區部分先民的生產、生活狀態和自然環境特徵。河姆渡文化作為新石器時代長江中下游文化代表的歷史將被改寫。

出土器物食物處理場等遺蹟

浙江廣電集團旗下「新藍網」報道,省文物局、余姚市政府、寧波市文化廣電旅遊局昨在余姚召開發布會,公布考古成果。遺址位於寧波余姚三七市鎮三七市村,埋藏深度5至10米,總面積約8000平米。2013年,當地建築地盤勘鑽孔泥芯內出土了深埋地下的碎小海生貝殼、動物骨頭和陶片、殘骨器等遺物。專家獲悉後赴實地調查,發現陶片特徵與河姆渡文化既相似又有明顯區別,初步確認是一處從未發現過的史前貝丘遺址。

經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碳14實驗室等多家實驗室測定,井頭山遺址的年代在距今7800至8300年之間,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年。這是寧紹平原史前考古年代學上的一個重大突破,也使寧波地區人文起源的歷史,在河姆渡文化基礎上再往前推進了1000多年。

截至今年5月,井頭山遺址已出土灰坑、食物儲藏坑、密集貝殼堆積上面局部的燒土堆、樹根以及器物加工、食物處理場所等生活遺蹟,可較清晰地復原出8000多年前中國東南沿海地區部分先民的生產、生活狀態和自然環境的特徵。

學者:復原古人類生活歷史

出土遺物約分為3大類,一是當時食用後丟棄的蚶、螺、牡蠣、蟶、蛤、蠔等各種海生貝類,數量巨大;以及用大型貝殼加工磨製的鏟、刀、圓形飾片等。二是釜、圈足盤、缽、敞口盆、小杯等陶器,以夾砂陶為主,燒製火候看似不高,器形多較規整,紋飾有繩紋、淺方格紋等,還有小量簡單的紅彩;30多件斧、錘、錛、礪石、圓盤狀石塊等石器;上百件鏃、錐、針、匙、珠、笄等骨器;加工程度不一的木器,以及席、籃、筐和背簍等蘆葦(芒草)編織物。三包括動物碎骨;碎木塊、木炭塊等;以及很多植物種子、果核(橡子、麻櫟果、桃核、小量炭化米、稻穀殼、水稻小穗軸,以及漆樹、黃連木、獼猴桃、紫蘇、灰菜等)等遺存。

北京大學教授趙輝說,這些考古資料復原了更早期古人類、古代社會生活生產方方面面的景觀,呈現出一段非常生動的歷史。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孫國平透露,目前井頭山遺址的發掘工作才剛剛開始,許多文物還有待進一步分類、研究。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