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社会秩序须靠个人责任

【熊猫时报讯】新加坡本地首个行人行为准则8月1日起生效。准则旨在规范行人使用人行与共用道的行为,鼓励行人更安全地与其他用户共享道路。根据准则,行人应尽量使用人行道并靠左走,步行时也应避免使用手机或听音乐。

人类自幼儿学走以来,一辈子都在行走,如何正确地步行走路,似乎是反常识的命题。然而,正因为如此的习以为常,以致多数人习惯爱怎么走就怎么走,忘了顾及其他人,当越来越多人使用人行道、科技产品占据生活时,问题就来了。这使得行人行为准则似乎又变得必要,人们须根据一套原则重新学习走路。

电动代步工具的流行,一度让人行道充满了潜在冲突和危险。当局禁止电动踏板车使用人行道后,情况有了好转。如今的人行道虽然相对安全,但其实仍潜藏安全风险;公园连道因周末人潮多而不时险象环生。仔细观察会发现,行人和骑士并未形成靠左行走或骑行的意识,是冲突发生的原因。

有的人一时走在脚踏车道,一时走在人行道;有的人在人行道上忽左忽右;有的人突然横越人行道;有的人边走边滑手机;有的人跑步听音乐而忘了注意安全。当行人越来越多,有的人慢跑、有的人带小孩散步、有的人推婴儿车、有的人骑脚踏车、有的人坐电动轮椅、有的人疾行时,擦撞和起纠纷的风险就产生了。有的人喜欢反方向而行,他们也许认为这比较安全,因为可以预知危险;但这对靠左的人流构成障碍和危险,就像路上车子都靠左行驶,突然一辆车逆行,势必造成车祸。

从某个角度来说,这些我行我素、不负责任、自私、缺乏集体意识、对其他人缺乏基本尊重的行为,也出现在社会的许多层面。公路的自私驾驶行为、小贩中心用餐后不清理碗碟托盘、使用公共厕所不维持基本卫生、使用电扶梯不靠左等已是常青话题,甚至包括冠病和骨痛热症的传播,都是缺乏公民责任和对他人尊重不足所造成的。

冠病目前没有特效药和疫苗,遏止冠病传播的最有效途径是戴口罩和控制人际距离和接触,这须要人们负起极大的个人责任。出门在外把口罩戴好,在咖啡店或小贩中心避免多人聚集用餐和口沫横飞,这不仅违反条例,也是不负责任的行为。遏止骨痛热症传播也须要人们负起个人责任。国家环境局宣传的铲松干硬的泥土、将水桶和水容器倒置存放、更换花瓶里的水、清除花盆底盘的积水、疏通阻塞的屋顶檐槽等,其实都是生活中的常识,但多数人掉以轻心,以致骨痛热症疫情恶化。

其实,不论是防蚊还是保持公厕卫生,还是在小贩中心用餐后尽量清理自己用过的餐桌,都应该是一种生活常识,应该内化为我们意识的一部分。也许我们须要自省的是,为何一些理应是生活常识的事,几代人以来仍无法内化成为公民意识和个人责任。这也许因为我们过于依赖有关当局把关,个人可以自觉自发去做的许多事情,都依赖当局或相关责任单位去做,而未能承担起个人责任和发挥自己的角色。

有人认为,制定条例和惩处机制的法律手段是培养个人责任的有效办法,这一点值得商榷,因为执法人员不可能24小时在人行道或公路或公厕执法。长期的教育是一个可行的做法,例如除了张贴海报,可以安排安全大使于周末在公园连道进行公众教育,提倡靠左走或骑行;也可以纳入学校公民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和对他人的尊重。

当人们因为切身利益而自发形成一种大家自愿遵守的不成文规范时,这种社会力量才是长期可持续的。一个例子是人们到食阁用餐以纸巾占位的做法,虽然并非人人都可接受,但毕竟已成为一种多数人愿意遵守的不成文规定。这种社会自发形成的规范也最节约成本,因为不用顾客自己浪费时间守住桌位,不必借助什么设备让人们拿号码轮候,也无须聘请人员监督和执法。在人行道和公园连道等公共空间,大家应该互相提醒靠左,和谐共用有限的公共空间,毕竟这关乎大家的安全利益,也发挥互相监督的个人责任。

小至步行,大至抗病,很多时候需要的是每个人发挥好自己的角色,承担好个人责任,便能形成可持续的社会规范和秩序。(联合早报)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