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时报讯】黎巴嫩贝鲁特港区2020年8月4日大爆炸,承担着全国60%海运的港口瘫痪。170多人死亡,6千多人受伤,30多万人无家可归,20多家医院诊所和120所学校被毁。
黎巴嫩总统奥恩15日接受法国电视台采访时表示,贝鲁特港爆炸案调查需要时间,所有假设依然存在,法国和美国调查人员参与了黎巴嫩最高司法机构主持的调查行动。他说,刑事财务调查将聚焦是否存在财务违法,而这是腐败的起点。他希望新一届政府首先推进改革。
次日,黎巴嫩基督教最高神职人员,马龙派宗主教拉伊在周日礼拜时警告说,黎巴嫩处境极其险恶,面临“最大的危险”,可能成为某些国家的筹码。他呼吁议会提前选举。马龙尼礼教派归属天主教,在黎巴嫩政治生活中举足轻重。
总理迪亚卜10日引咎辞职,临走前留言:灾祸的根源在于政治腐败,教派领袖和寡头家族操控政坛, 积重难返。
总之,太多历史遗留的包袱,冰冻三尺非易日之寒。
黎巴嫩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有着怎样的历史,留下了怎样的包袱?
中东奇葩
黎巴嫩位于地中海东岸,扼守欧亚非战略要道,三面陆地,西临地中海,与叙利亚和以色列/巴勒斯坦接壤,国土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比天津略小。
它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历史上一直是各个帝国王朝扩张、征战途中的要塞,进入20世纪后则夹在中东两大宿敌的中间,难以独善其身,终究怀璧其罪,成为别人相互厮杀的战场。
当今世人对这个面积一万平方公里的中东小国如果有印象,那么最主要的有两点:战乱不断,以及曾经的繁荣辉煌。
黎巴嫩鼎盛时期虽然不是中东首富,却因经济发达、社会多元开放、宗教分权共治架构等特点,在阿拉伯世界独树一帜。世人称它是中东明珠、中东瑞士、中东小巴黎(首都贝鲁特)。
黎巴嫩政治上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分权共治,经济以旅游、金融等服务业为主,三分之二劳动力从事服务业;运输以海运和空运为主,贝鲁特港承担了全国60%的海运业务;社会开放与保守并存,沙滩上有比基尼美女,也有长袍遮身的穆斯林女性。
“中东小巴黎”的前世
黎巴嫩境内山地为主,没有沙漠,有高山、峡谷、沃土、沙滩,属于冬暖夏凉、阳光雨水充沛的地中海气候,谷地土壤肥沃,迥异于中东其他地方的沙漠气候和环境。它还有良港和悠久的航海、经商传统。
人类古代四大文明有两支起源于它所在的地中海东岸地区,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地也在那片被欧洲人称为中东的地方。文明在那里交汇、碰撞。
圣经《旧约》里有一些关于黎巴嫩的零散记述。
上下5千年,黎巴嫩这片土地上曾经飘扬过大约10面不同的大王旗,而每一个统治者都在那里留下了自己的痕迹,从宫殿、神庙、宗教到城市、传统和文化。
黎巴嫩是腓尼基文明的摇篮。
腓尼基人最擅长航海和经商,曾经几乎垄断了地中海地区的商贸。他们还发明了腓尼基22个字母,这些字母是后来希伯来字母、阿拉伯字母、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共同的根。
腓尼基人公元前9世纪远征非洲,在北非的突尼斯建立迦太基国,然后依靠航海业与商业迅速崛起,成为地中海地区最强大的国家。
罗马帝国崛起后,两强争霸,打了100年的仗,最后以迦太基被消灭,黎巴嫩也被划入罗马帝国版图。
罗马人之前,统治过黎巴嫩的先后有古埃及帝国、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波斯帝国,和亚历山大帝国。
罗马人之后,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先后统治黎巴嫩,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3年,黎巴嫩宣布成立共和国。
中国宋朝与世界通商,史料记载中就有这个地区,还有经由这个交通枢纽与中国做贸易的欧洲和非洲商人。
宗教并存共处
世界三大宗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发源于中东地区。几经盛衰,伊斯兰教成为中东地区主宰,但黎巴嫩却是阿拉伯世界里唯一一个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以及各自内部主要教派)并存、分权共治的国家。
这是历史的遗产,也可以说是伏笔。
基督教发源于黎巴嫩毗邻的巴勒斯坦地区,先是受到罗马帝国残酷镇压,最后却成为罗马帝国国教,随着帝国军队的铁骑到处传播,也传到黎巴嫩。
公元7世纪上半叶,阿拉伯帝国崛起,伊斯兰教迅速传遍中东,黎巴嫩被阿拉伯帝国征服后,伊斯兰教传入。因为各种原因,征服者未能将基督教信徒赶尽杀绝。
阿拉伯帝国攻陷基督教圣城耶路撒冷,欧洲教会和基督徒发起前后9次十字军东征。黎巴嫩正处于进军耶路撒冷的必经之地。
十字军东征过程,也是黎巴嫩基督教不断得到外力输血的过程。同时,伊斯兰教征服的其他基督教地区的信徒为了躲避迫害,逃到黎巴嫩山区。
这样,黎巴嫩虽然被阿拉伯帝国统治,境内基督教却信众庞大,教派也很多,天主教、东正教、新教、马龙派都有;伊斯兰教的逊尼派、什叶派和德鲁兹派也在此共存。
这就为日后的宗教文化多元社会和分权共治政体打下了基础。
同时,也为日后宗教冲突和内战埋下了伏笔。有历史学者曾说,这里可以是人间天堂,也可以是人间地狱,就取决于宗教之间是否发生冲突。
两次世界大战
奥斯曼帝国1516年征服黎巴嫩,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奥匈帝国战败。
1860年,黎巴嫩发生基督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激烈冲突,法国派兵干涉,最后将黎巴嫩变成自治区,立下规矩,黎巴嫩行政长官须由基督教派人士担任。这个规矩得以延续,黎巴嫩本身的基督教历史积淀也起了作用。
一战结束后,英法签约,规定约旦、伊拉克、巴勒斯坦归英国委任统治,黎巴嫩和叙利亚成为法国的委任统治地。
又过了2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3年11月22日黎巴嫩共和国宣告成立,1944年元旦法国移交权力,1946年英、法军队撤出黎巴嫩。
分权共治原则
黎巴嫩独立时人口130万,基督教徒占60%,穆斯林占40%,伊斯兰教逊尼派和什叶派差不多各占一半。
当时各教派就国家权力分配达成了协议,基督教马龙派和伊斯兰教逊尼、什叶两派分权共治,相互制约。
根据协议,总统和军队总司令由基督教徒担任,议长由伊斯兰教什叶派穆斯林担任,总理由伊斯兰教逊尼派穆斯林担任,议员和部长的席位按各教派的人口比例分配。
二战后十多年,黎巴嫩经历了和平发展的繁荣时期,社会文化多元,在阿拉伯世界独树一帜。
不过,曾经在黎巴嫩生活过的人注意到,民间各宗教和教派平时相安无事,你穿你的比基尼,我裹我的罩袍头巾,但通婚很少。
现在黎巴嫩政治改革举步维艰,如果说教派和寡头家族各谋其利的积弊难逃其责,部分也是历史的折射。
以色列和中东战争
世上没有不散的盛宴。二战结束后,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巴勒斯坦地区阿拉伯人的地方划出一片给犹太人建以色列国。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1948年以色列宣布建国第二天,七个阿拉伯国家联手向以色列宣战,结果惨败,巴勒斯坦100万难民出逃,其中40万人涌入黎巴嫩。
本来并不牢固的平衡被打破。黎巴嫩权力分享机制建立在人口比例基础上,而穆斯林人口骤增,导致权力分配的变数加大,要求调整的呼声增强。
基督教派不让步,穆斯林强烈要求,矛盾明朗化。
1964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立,武力抵抗以色列,总部设在约旦。
约旦是阿拉伯联盟成员,与以色列为敌,第一次中东战争后百万巴勒斯坦难民中的60万进入约旦,并允许巴解组织客居约旦。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彻底改变了局势。
内战爆发
1970年9月,巴解组织成员”人民阵线”劫持英国、德国和瑞士的共3架民航客机,将300多名乘客囚禁在约旦的沙漠,逼迫以色列释放巴勒斯坦囚犯,遭以色列拒绝后当众炸毁飞机,举世震惊,一致谴责。
约旦国王决定约旦不再欢迎巴解组织,武力驱逐。巴解组织总部迫迁到黎巴嫩南部,在那里安营扎寨,训练武装力量,不断袭击以色列。以色列报复,炮弹打向黎巴嫩。
黎巴嫩邻国叙利亚是穆斯林国家,与以色列是宿敌。巴解在黎巴嫩南部安家后,叙利亚进入黎巴嫩北部。
1975年,黎巴嫩内战爆发,持续15年。”中东瑞士”变成了叙利亚和以色列角力的战场。
1982年,以色列出动9万大军进攻黎巴嫩,决意彻底摧毁叙利亚和巴解组织在黎巴嫩的基地。第五次中东战争打响,叙利亚和巴解几遭灭顶之灾。最后经美苏和联合国调停之下停战。
海湾战争
停战后,冲突和矛盾还在延续。
战争期间黎巴嫩南部被以色列占领地区的40万什叶派穆斯林难民涌入贝鲁特,在伊朗支持下成立了真主党武装,目标是以色列。
叙利亚军队停战后继续留在黎巴嫩,直到2005年联合国通过决议后才撤军。
黎巴嫩国内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两派势力的平衡被打破之后很难恢复。
不过,经济得到复苏,重建也颇有起色,贝鲁特布满弹孔的墙垣在霓虹灯和夜生活的喧嚣中也不显得突兀。
繁华开始重现,但不安定的潜流和各种摩擦、冲突从未真正消停。受别国宗教冲突和战争的影响,黎巴嫩国内各教派之间的龃龉和矛盾加深。
这种状况持续到1990年,伊拉克占领科威特,海湾战争爆发。
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无暇顾及黎巴嫩,叙利亚及其支持的伊斯兰教派力量趁机出兵, 击败基督教武装,黎巴嫩内战结束。
战后重建分权共治架构,伊斯兰教势力占了上风,虽然议会中两大教派席位均分,但跟1943年相比,基督教派的地位略有下降。
脆弱的和平只是暂时遮掩了众多不安定因素。
2006年7月黎巴嫩真主党和以色列爆发冲突,战争持续了34天,仍是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后停火。
拉菲克·哈里里遇刺
那次冲突爆发前黎巴嫩发生了一桩震惊世界的暗杀事件,至今尚未结案,又因为今年贝鲁特港区大爆炸重新引起人们注意。
2005年2月,已经辞职的逊尼派穆斯林前总理拉菲克·哈里里在贝鲁特遭汽车炸弹袭击身亡。经国际团队调查锁定4名黎巴嫩真主党成员。联合国为此在海牙设立黎巴嫩特别法庭。(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