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时报讯】一个月前,一场抗击新冠肺炎表彰大会官宣了中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一个月后,国庆与中秋两大节日合体,抗疫战果的成色承受了数亿人次规模的聚集与流动的考验。
据中国文旅部消息,10月1日至7日,也就是此次假期的前七天,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6.18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543.3亿元人民币。
这个八天假期被看作中国政策重点从疫情防控转向经济恢复后首个全国性长假,超过欧盟人口的人员流动体量对防疫来说可谓“高压测试”,对市场来说却是“久旱逢甘霖”。经济与防疫之间如何平衡,是当前许多经济体都面临的巨大难题。假日落幕之际,将这两本账摆上桌面,中国的表现可圈可点。
假期一开始就出现旅游“报复性反弹”,多少令外界惊讶,但却并不意外。
首先,疫情防控的表现有目共睹,假期来临前中国已连续44天无新增本土确诊和疑似病例报告。其次,超长假期为压抑了大半年的出行需求提供了集中释放的出口,被疫情“熔断”的出境游需求也全部转向境内。
再则,更重要的是,从政府到市场,强力补贴与促销,进一步放大了出行和消费需求。天时地利人和,与“五一”假期中国累计发送旅客1.21亿人次相比,这个数字在此次假期的第二天即被打破。
长假一直是外界观察中国经济健康状况的窗口,在疫情背景下,今年的假日经济数据更多了中国经济复苏的指标意义。作为经济领域中最早受冲击、最晚重启的板块,拥有众多上下游产业的旅游业复苏为经济走势向好释放出明确信号。根据中国文旅部的数据,假期前七天,全国接待国内游客同比恢复79.0%,国内旅游收入同比恢复69.9%。虽未至历史最好水平,却势头强劲。这恐怕是这次假日经济繁荣带给市场的最大信心。
倘若进一步将视线放宽至年内,在中国经济二季度“V”型逆转、增速由负转正的基础上,新经济为消费回补和持续释放潜力注入了更多确定性。线上平台和实体零售加速融合,线上流量与线下变现更为通畅,从而形成了“相互成全”的可持续循环。官方层面也在传统消费旺季之际加码提振消费,9月部署的一揽子促进新型消费的措施将持续提供更大的空间和更好的环境。从中长期来看,市场趋势和政策环境都符合中国提出的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经济复苏明前景更为明晰。
因为病毒并未消除,这份“经济账本”的“含金量”还需放在疫情的放大镜下检验。探其底色,无疑是中国已经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
政策重点转向经济恢复或者防疫常态化,并不是要降低防疫力度。相反,中国的防疫也面临内外双重考验:国内长假期间,短期内的高流量、大范围、高密度聚集每一项都是“极限挑战”。而在海外,此前多国专家不断警示的秋冬第二波疫情如今一语成谶: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已经进入二次封城;英国正谈论着如何实施更多封锁;法国连日日增病例过万,巴黎等多地拉响最高警报;意大利再次发布收紧管控的新法令;俄罗斯单日新增病例破万;美国居高不下的病情牵住世界目光……如此“高压测试”之下,中国如何进入“防疫常态化”自然备受关注。
梳理长假期间中国官方每日更新的疫情动态可见,中国不但未发生过一起聚集性感染事件,且延续了此前的可控局势,单日新增病例保持在20例以下的低位区间,且均为境外输入型病例。外界一直好奇中国如何做到这一点,这其中并没有什么难以逾越的障碍或不可言述的秘辛,无外乎科学、透明、严格、超强执行力的防疫措施,以及因地制宜地精准施策。
例如,景区“预约、限流、错峰”对一些欧美国家来说并不陌生,然而这套“日常操作”放在中国的时间却不长,不同的是在极短的时间内被游客理解和接受,并形成习惯,也正因此,一系列大幅提高效率的智慧防控措施才能从容地落地,有了这个前提,才有了谈论和期待旅游市场回暖、重振消费和经济复苏的底气和信心。
这也就不难理解,在当下疫情加剧、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之际,世界银行仍将今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期上调至2%,同时预测中国经济明年将增长7.9%。疫情之下,全球共冷暖。这个长假期的确成了中国经济复苏的“照明弹”。当然,它照亮的不只是这个最大新兴经济体,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也会逐步凸显。中国防疫与经济的账本,对其他经济体同样具有参考意义。
来源:欧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