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也必須如此。民主黨雖然掌握白宮,但在參議院席數平手,要靠副總統賀錦麗投下決定性一票,才能通過普通法案;民主黨在眾院的多數也只領先11席,沒有共和黨合作,各類施政勢必會遭遇阻撓,不能全靠總統用行政命令推動。
而另一方面,拜登剛就職憑新總統高人氣,上月下旬兩項民調,滿意度各達56%、63%,讓共和黨不敢造次。而疫情仍嚴重,經濟未復甦,政府要動用緊急措施,推動緊急法案,想必共和黨不會不支持。何況兩黨一致對中國強硬的共識空前高,也有助兩黨一致的政治氣氛。
其實,拜登政府剛接任前幾周,受惠於兩黨一致對外交政策的支持,尤其對中國的強硬態度。而拜登政府運用「恐中、反中」共識,一方面繼續誇大中國高科技與經濟上的成就,刺激美國國內改革;另一方面,在兩黨一致對抗中國的共識下,也讓內閣人事案在國會順利通過。
剛開始的六周,拜登的人事案非常順利。除了白宮預算主管譚頓撤銷提名,其他內閣人事共和黨未出手阻擋;川普二次彈劾,共和黨部分國會議員也跨黨投下贊成票,可是1.9兆紓困案卻讓拜登開始踢到鐵板。
部分溫和派共和黨議員希望白宮能妥協,刪減紓困金額,拜登拒絕了。5、6日經20幾小時辯論,參院最後僅以50:49票通過,投票結果黨派涇渭分明,沒有一位共和黨參議員支持;紓困案10日再送回眾院投票,同樣沒有一位共和黨眾議員支持,讓拜登承諾搭起兩黨溝通橋樑、跨越政黨分際,證明開始走不通了。
未來還有更多爭議性法案,譬如用2兆元推動基建、選舉改革、槍枝安全法、工會權益保護法等,對民主黨來說是明年11月期中選舉前須拿出的執政成績單,否則可能被選民懲罰。而中間選民也可能因拜登無法與共和黨合作妥協,而懲罰民主黨。
民主黨內激進派和溫和派之爭,也是一大難題。進步派堅持,既然現在控制白宮與國會兩院,就要全力推動改革,不要管共和黨反對。尤其參院用冗長發言(filibuster,俗稱「費力把事拖」)議事干擾程序,更應以目前的多數優勢予以強力排除。
參院的冗長發言,本可用60票通過來阻止,但民主黨只有50票,遠遠不夠,雖然這項內規可以簡單多數修改,取消藉冗長發言作為議事杯葛手段,但它是「核武選項」,後果不堪設想。
參院向來維持君子之爭風度,如果民主黨以些微優勢即改變內規,取消冗長發言,就成赤裸裸的「多數暴力」。幾年後,輪到共和黨占多數,民主黨連議事干擾的武器都沒了。冤冤相報,不是國會議事應有的方式。
民主黨與共和黨間惡化的氣氛,不僅對國內政策與法案有影響,也將對外交產生直接或間接衝擊。拜登政府如私下反省,川普能當選,至今還受這麼多人支持,是因民眾對川普的外交政策有感。
拜登政府詮釋外交政策,更心心念念強調對內效應,無論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或國務卿布林肯,都強調一般民眾或中產階層想要的外交政策,不像川普獨斷獨行、只求爽就好;政府官員必須更好地解釋,為什麼外交政策對普通美國人也很重要。
這也解釋為何拜登政府在貿易與高科技方面,都顯露比川普更照顧一般民眾想法或利益,譬如延續對中國經貿強硬;而對自由貿易協議,如重新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拜登政府也須兼顧工會意見,寧可延到國內準備好再談。
拜登政府不像川普,強調反中政策達到國內政策效果,因為有其極限。布魯金斯學會的何瑞恩近日就不點名批評,過分注重對內效應,會弊大於利。因為誇大中國的能力與企圖,會把想像的敵人,推成真正的敵人。因應美國的敵意,中國也會加強敵對,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
而操作如不小心,將導致中國政策變爭議話題,共和黨會拿它攻擊拜登政府軟弱,屆時政策扭曲成兩黨相互攻訐的武器,獲利的是中方,就非美國之福了。
(联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