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二回家 3人太空生活90日破紀錄 返航前完成「徑向交會」試驗 為神舟十三鋪路

【中华】神舟十二號載人航天乘組太空人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在中國太空站工作生活90天後,將於今日(17日)回到地面,刷新中國太空人單次飛行任務太空駐留時間紀錄。飛船昨日(16日)上午與核心艙分離後,又完成了一項特殊的任務,為神舟十三號進行「徑向交會」試驗。飛船亦將首次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東風着陸場着陸。此前神舟十三號飛船據報下月發射,將有3名太空人在軌駐留6個月。

完成數據傳送等撤離工作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昨日上午8時56分,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太空站天和核心艙成功分離。在與核心艙分離後,神舟十二號又完成一項特殊的任務,為神舟十三號進行與太空站組合體的繞飛和徑向交會試驗。飛船繞飛到核心艙下方,自下而上逐步靠近核心艙徑向對接口,對徑向交會對接的各項技術進行驗證。完成之後,飛船繞飛到核心艙前端,整個階段大約4.5個小時。

昨午1時38分,神舟十二號完成繞飛及徑向交會試驗,進入返回程序。央視直播畫面顯示,當飛船撤離太空站組合體時,湯洪波感慨「天宮啊」,與其他兩名隊友依次說「天宮再見」。當日稍早,3名太空人在地面科技人員的配合下,完成太空站組合體狀態設置、實驗數據整理下傳、留軌物資清理轉運等撤離前各項工作,最後關閉天舟二號、太空站、天和核心艙和節點艙的4道艙門。

4階段返航 料下午着陸

飛船將分4階段返回,與核心艙分離後先改變飛行方向和速度,進入返回地球軌道。第二階段是自由滑行,飛船以無動力狀態自由下降至距離地面140公里時,推進艙和返回艙分離,推進艙在進入大氣層時燒毀,返回艙繼續下降,建立夾角。第三階段返回艙在距離地面100公里時再入大氣層,最後返回艙在距地面約10公里時打開傘艙蓋,依次拉開引導傘、減速傘、牽頂傘和主降落傘,返回艙的速度從每秒200米降至5到6米。距地面1米左右時,4台反推發動機點火,使返回艙軟着陸。標位系統隨後開始工作,以使搜索救援系統及時發現目標。

央視網報道,從飛船與核心艙分離到最終返回地面,太空人要經歷28個小時左右的時間,預計飛船今午着陸。其間,太空人需要更換壓力服和工作服,進行試驗和物品轉移、狀態設置等相關返回前的準備。飛船將首次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東風着陸場着陸,着陸場系統已開展4次全系統綜合演練,一次大偏差着陸演練,30多次跟蹤捕獲、醫監醫保、醫療救護、安全保衛專項訓練。

首載人艙降東風着陸場 考驗沙漠着陸能力

搜救回收地面分隊指揮員牛永進說,隊員們對東風着陸場的每一寸土地都進行了勘察,「目的就是為了和時間賽跑,安全地迎接太空人回家」。

東風着陸場地處內蒙古阿拉善盟額濟納旗的中南部地區,是巴丹吉林沙漠和戈壁帶,約有2萬多平方公里。今次回收是首次在載人航天工程中使用東風着陸場,此前它一直作為四子王旗的備用着陸場。

東風着陸場區東西平均寬約120公里,南北長約190公里,從中可以選出幾塊區域作為着陸區。神州12號這次將首次檢驗東風着陸場的搜索回收能力,開啓着陸場系統常態應急待命搜救模式。

着陸場系統專家稱,東風着陸場地域遼闊而人煙稀少,相比四子王旗更適合執行這次回收任務。此外,東風着陸場區地形多樣,有沙漠、戈壁、山地、湖泊等,基本涵蓋需進行試驗的各種着陸地形。此次沙漠着陸有別以往陸地、戈壁、海上着陸,環境複雜,對空中和地面搜索回收分隊是一次極大考驗。

(明报)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