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國家地區協議 企業稅最少15% 港府歡迎 稱可在更公平環境鞏固競爭優勢

【财经】包括香港的136個國家及地區上周五(8日)達成協議,同意將最低企業稅率定為15%,以打擊避稅港,被視為一個世紀以來最大企業稅改革。協議同時要求全球約百間最賺錢的跨國企業在業務盈利所在地繳稅,相信是針對科技巨擘,同時各地同意兩年內不會對科企徵收新稅。美國總統拜登說,這項協議讓競爭環境更加公平,港府亦表示歡迎。不過,樂施會批評「魔鬼在細節」,因為協議包含複雜的豁免條款,實際上形同無效。

各地為吸引跨國企業進駐,數十年來爭相降低企業稅率,跨國企業在避稅港設分支並在當地申報利潤,令高稅率地區稅基受侵蝕。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提倡制定全球最低企業稅率,今次協議談判進行了4年多,直至美國5月同意將稅率定在15%,為談判帶來突破。拜登政府有意提高國內企業稅率至25%至28%,為大型投資計劃提供資金,制定全球最低企業稅率成避免企業將總部遷往海外的關鍵。美國最初提議將全球企業稅率定在21%,但後來讓步至15%,遠低於目前工業化國家平均的23.5%。

OECD料全球年增1.1萬億港元稅收

OECD估計將最低企業稅率定在15%,全球每年可增1500億美元(約1.1萬億港元)稅收,新稅率適用於年收入超過7.5億歐元(約67.5億港元)的跨國企業。企業稅率低於15%的愛爾蘭、匈牙利及愛沙尼亞曾反對,但獲讓步後本周相繼加入協議。愛爾蘭企業稅率為12.5%,吸引科企以該國作為歐洲業務基地,在確保小型企業不受影響、並爭取刪走「至少15%」字眼以免稅率再攀升後,愛爾蘭同意加入。匈牙利稅率更低至9%,該國成功爭取將5年過渡期延長至10年,允許車廠等在管轄區內持有實際資產和工資的企業,部分收入可免受新稅率影響,豁免水平將在10年內逐漸收窄。

過渡期延至10年 部分企業免交新稅

樂施會斥協議本應結束避稅港,實際上卻由避稅港撰寫,又稱「魔鬼在細節」,當中包含複雜的豁免條款,在最後一刻加入10年過渡期和其他漏洞,令協議「實際上無效」。

樂施會批涵複雜豁免條款 形同無效

有發展中國家質疑無法從協議獲更多稅收,在140個參與談判的國家及地區,尼日利亞、肯尼亞、巴基斯坦和斯里蘭卡未加入協議。《金融時報》引述消息稱,印度最後一刻才同意,中國和巴西亦曾猶豫。中國爭取加入條款,限制最低企業稅率對正開始國際擴張的企業帶來影響。港府歡迎協議,指成員日後以不徵稅或特低優惠稅率等作為競爭手段的效用將會減低,相信香港可在更公平的稅務環境下鞏固競爭優勢。

兩年內不對科企徵收新數碼稅

全球最低企業稅率是協議兩大支柱之一,另一支柱是規定營業額超過200億歐元(約1800億港元)的跨國企業,須在進行業務並有利潤地方繳稅,不論在當地有否實體存在,劍指科技巨擘,估計影響約100間全球最賺錢的公司,可重新分配1250億美元(約9730億港元)利潤。英國和歐洲數國已針對科企避稅問題實施數碼服務稅,惹來美國不滿。在今次協議,各地同意兩年內不會對科企徵收新的數碼稅。

二十國集團(G20)財長本周將開會敲定協議,再交到月底在意大利舉行的G20峰會由各國領袖簽署,目標2023年生效,但不少官員認為時間緊迫。以美國為例,國會須立法把對美企海外利潤稅率由10.5%升至15%,但多名共和黨人已表明反對。法國和英國等政府表示,同意協議生效後撤銷數碼稅,但若美國國會未能通過實施協議,或有更多國家徵收數碼稅,恐觸發與美國的貿易糾紛。

(金融時報/路透社/紐約時報)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