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冷戰陰霾 多極世界恐成泡影 中美「兩超」拋離 俄歐等「多強」各有缺陷

【政局】30年前的冷戰落幕,意味着44年來美蘇爭霸的兩極格局走到終點,美國迎來所謂的「單極時刻」,但就連提出這概念的《華盛頓郵報》政治評論家柯翰默也預言,單極時刻不會長久,預料世界最終還是會進入當時輿論熱議的多極秩序。30年後的今日,多極世界的構想已逐漸植根於中國、俄羅斯、歐盟以至印度等的官方論述,但西方學界以至輿論界對此不乏質疑,尤其是中國崛起並有追上美國超級大國地位之勢,重回兩極格局的「新冷戰」論述更受矚目,也有中國學者提出「兩超多強」理論,即中美作為頂頭兩極,俄、歐、印等則組成第二層的「多極」架構。

單極時刻:經濟強權未上位 美暫獨大

儘管蘇聯要到1991年12月26日才正式解體,但早在1989年東歐劇變後,美國輿論已開始構想未來國際格局的變化。經典例子便是柯翰默(Charles Krauthammer)1990年起提出「單極時刻」(unipolar moment)概念,表明美蘇兩極(bipolar)時代結束之初,不會立即進入多極(multipolar)世界,而是進入美國作為唯一超級大國的短暫獨大時刻。他在《外交事務》的文章更以同年海灣戰爭為例,諷刺被寄望撐起多極秩序的德國和日本「聽到科威特響起第一下槍聲後就幾乎都躲在桌下」,反映經濟力量未必會轉化為軍事力量,那只是大國(great power)地位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

不過柯翰默亦明言,單極時刻不會長久,預料世界最終還是進入多極秩序,「也許大約另一世代後,會有其他一些大國跟美國並駕齊驅,如此則這世界在結構上會類似一戰前的樣子」。此後將近10年,美國作為唯一超級大國的地位看來仍牢不可破,但地區大國抬頭的局面逐漸成形,反映世界向多極邁進。

一超多強:地區列強抬頭 勢力難達全球

到1990年代末,以「文明衝突論」著稱的美國政治學泰斗亨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將單極(美國)與多極兩詞結合,提出「一超多強」(uni-multipolarity)概念。他在《外交事務》發表〈孤獨的超級大國〉一文,闡述何謂「一超多強」——美國作為唯一超級大國(單極)位處頂點以外,國際格局存在由「主要區域強權」(major regional powers)組成的第二層,它們在自身區域具卓越地位,但無法像美國般將利益和國力延伸至全球。

亨廷頓當時所舉例子包括歐洲的「法德雙核」、歐亞地區的俄羅斯、東亞的中國及(或包括)日本、南亞的印度等。他提出這套國際秩序底下還有第三層,即利益往往跟更強大地區強權衝突的「次級區域強權」(secondary regional powers),英國之於「法德雙核」、日本之於中國、韓國之於日本等便是例子。

兩超多強:中方學者首提 稱華「超級大國」

千禧年後中國崛起,開始衝擊「單極」以至「一超多強」的秩序,西方輿論近年逐漸接受將中國稱為另一「超級大國」(或至少是「崛起超級大國」),而公開提出「兩超多強」(bi-multipolarity)概念的是中國學者。

2011年12月,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在《環球時報》發表〈國際格局由一超多強轉向兩超多強〉一文,形容2008年金融海嘯後國際格局出現新趨勢,即美國單極格局明顯弱化,中美綜合實力差距縮小,但兩國同時拉大和其他大國的實力差距。閻學通相信「從物質實力角度分析,目前一超多強的實力格局開始向兩超多強的結構演變,多極化的潛在可能性愈來愈小」。《環時》引述該文章報道時稱,這是中國學者首次公開撰文將中國形容為「超級大國」。

這說法此後為部分中方學者採納,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不下一次發表認同「兩超多強」的言論,國際關係學院國際政治系教授林利民與博士生導師王天舒更在內地學術期刊撰文,剖析他們眼中「兩超多強」格局跟冷戰版本的「兩超多強」(二人不以西方傳統的「兩極」定義)秩序的差異。

多極世界:中俄歐印官方論述

但從中國官方論述看,「兩超多強」其實不是主流,「多極」世界才是——例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7月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領導人峰會」發表的主旨講話,一開始即表明「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處於深刻變化之中」。《人民日報》同月底發表的「習思想」學習問答,更闡明習所指的「大變局」是「從事實上『一家獨大』的單極世界向協同共治的多極世界的轉變」。

在官方論述強調世界「多極」,不止中國一家。俄羅斯總統普京在9月金磚峰會強調需要加強「由獨立的經濟增長及政治影響力中心組成」的新興多極世界,到12月出訪印度時,更褒揚印度是「多極世界的其一權威中心」。印度外交部次長林格拉6月表示,新德里重視滿足「由國際法支撐」等條件的多極世界秩序。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9月亦指「世界過去是兩極,其後變得單極,現在它是多極」,明言歐洲不能再期望華府主導國際事務,而且歐洲「希望成為地緣政治參與者」。

「新冷戰」:中美相爭 多極僅空談?

官方論述也許反映不同國家的期望或策略,但不一定反映現實。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教授高敬文(Jean-Pierre Cabestan)4月曾向法新社表示,世界正邁向「兩極秩序」和「新冷戰」。高敬文向本報指出,閻學通等中國學者的「兩超多強」主張要比中共官方論述更接近現實,「兩極是結構性的,反映軍事力量的實際平衡,其他大國是中等強權,包括俄羅斯」。在他眼中,歐盟也無法成為傳統定義的強權,關鍵是它永遠不會成為軍事強權,其安全未來一段長時間仍需依賴美國(北約)——它只會是經濟強權,也可以成為外交強權,但前提是全部27個成員國意見一致。

嶺南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泊匯也向本報稱,閻學通等人的「兩超多強」觀點有其價值,最基本理由是中美跟任何排行第三的強權在國力上都有巨大差距的描述。但張泊匯提醒量度國力是高度主觀,故對世界秩序的當前現實總有不同描述,諸如「鬆散兩極」、三極和多極等說法都有——舉例說,特朗普時代的戰略文件便以「三極」(tripolar)角度看待世界,即由美國、中國和俄羅斯影響全球事務。他續稱,俄羅斯在許多議題上影響力更勝中國,故「兩超多強」說法有效,但會受其他解讀挑戰。

莫斯科官方智庫「俄羅斯國際事務委員會」(RIAC)學者博奇諾夫(Danil Bochkov)則向本報表示,以俄羅斯軍事實力看,世界至少在短期內仍會是中美俄三強鼎立。博奇諾夫承認中國正邁向超級大國的水平,但強調它不大可能超越美國成為主宰世界的「單極」,關鍵是要在多於一個地緣戰略區域長期確保影響力成本極高,沒有多少國家有力承受。但他也不認為世界會邁向冷戰式的兩極,蓋因現今全球政治動力變化迅速,難以一直維持死板的結構,許多新興的地緣戰略中心(例如東盟、土耳其以至非洲和拉美)都不想加入特定的競爭陣營。

未來關鍵:「東升西降」還是中國「衰落」?

未來國際格局會否邁向「兩超多強」,最大關鍵在於中國能否真正追上美國。儘管習近平以至中國官方論述近期強調「東升西降」,但美國學者布蘭茲(Hal Brands)和貝克利(Michael Beckley)對此提出異議。兩人近期一再撰文質疑中國國力已到頂峰,不再是「崛起強權」(rising power),而是「衰落強權」(declining power),更警告北京反而可能會在機會窗口關閉前作出激進和危險舉動,例如武力攻台。

張泊匯對此並不認同,他強調中國只要比有美國更高的經濟增長,它就是崛起強權,美國則因中國綜合國力增長較快而陷入相對衰落。惟他承認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在過去10年持續下降,加上美國轉向戰略競爭,其科技拒止措施或會限制中國未來增長,故中國能維持比美國經濟增長速度更高的日子有多久,尚難定論。

(明报)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