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太戰略之父」 安倍牽頭抗中撐台 分析:對美政界影響關鍵 因信任其判斷

【政局】遇刺身亡的安倍晉三是當代其一最具影響力的亞洲領袖,近年在西方大行其道、被指針對中國大陸的「印度洋─太平洋」(Indo-Pacific,簡稱「印太」)概念,更是出自其手筆,這也是日本自二戰後首度主動嘗試改造地緣戰略格局。安倍2020年卸任首相後,更公開地展示撐台立場,甚至曾宣稱「台灣有事等同於日美同盟有事」,惹來北京反彈。

「太平洋和印度洋如今動態結合,帶來自由和繁榮之海。」安倍晉三2007年8月以首相身分在印度國會發表題為「兩洋交匯」的演說,闡述他之前一年提出的「自由與繁榮之弧」概念,令「印太」概念雛形首見於國際舞台。其實早在同年5月,安倍力推由美國、日本、澳洲和印度組成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機制已舉行首次高層會議,到9月上旬更以日澳加入美印傳統軍演的方式舉行首次QUAD軍演。

概念2017年進美論述 多國跟口風

然而,安倍9月中旬即首次下台,因繼任人不感興趣,QUAD和印太概念無以為繼。直至2012年,安倍重返相位翌日即發表「亞洲民主安全之鑽」文章,警告中國海洋擴張的影響,主張日本應與美印澳合作維護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和平、穩定和自由航行,變相重提印太和QUAD的主張。

但「印太」概念要直至2017年特朗普政府上場才真正進入美國官方論述——同年10月,時任國務卿蒂勒森訪印前演說,直接採用安倍2016年提出的「自由與開放的印太地區」字眼,此後華府開始以「印太」取代沿用多年的「亞太」(Asia-Pacific)。據《外交政策》去年報道,其一關鍵正是安倍政府外交官2017年初向美方高官推銷「印太」概念。在美國跟隨日澳印的腳步轉投「印太」後,英國、法國、德國、歐盟、東盟和北約等近年也陸續「改口」。

這是為何西方觀察家對於安倍的歷史地位不乏讚美。澳洲智庫洛伊國際研究所東亞資深研究員馬利德(Richard McGregor)在twitter寫道:「很少領袖帶來真正的改變,但安倍做到了——作為QUAD、印太和日本全新國家安全暨官僚文化(註:指成立國家安全保障會議和國家安全保障局)之父。」

研究亞洲安全事務的美國企業研究所(AEI)資深研究員庫珀(Zack Cooper)向本報稱,安倍是「帶來轉型的領袖」,「他令日本變成世界舞台的領袖,並改變許多人對亞洲的思考方式,轉變成更廣大的印太視角」。談到安倍對美國政界的影響力,庫珀認為安倍發揮關鍵作用,部分是因為美國領袖「往往需要他的遠見,並信任他的判斷」。

京轟印太版北約 安倍曾試改善關係

對中國而言,安倍晉三則充滿爭議。北京堅持採用「亞太」字眼,並不時炮轟「印太」概念和QUAD機制——外長王毅3月直斥「印太戰略」真正目的是「企圖搞印太版的『北約』」,到5月QUAD峰會舉行前,他再指摘印太戰略是「想抹去『亞太』的名稱」,本質上就是製造分裂、煽動對抗及破壞和平的戰略,「最終必然是一個失敗的戰略」。

儘管如此,安倍任內曾嘗試改善中日關係,但首次拜相任期太短,到二度拜相後,又因延續前朝釣魚島國有化政策和2013年底參拜靖國神社,令中日關係再次轉差,即使翌年安倍會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破冰」,仍要等到2018年中日才恢復總理互訪。安倍政府對中方一帶一路倡議亦沒有美國那麼抗拒,有派代表參與北京主辦的兩次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

「台灣有事等同日美同盟有事」

對比任內謹慎處理中日關係,安倍2020年第二次卸任首相後則不時發表撐台言論,其中最惹火的一句是去年12月的「台灣有事,等同於日本有事,也可以說是等同於日美同盟有事」,安倍當時明言,北京領導層、尤其是習近平「絕對不能誤判」。中國外交部隨即炮轟安倍「公然在台灣問題上胡言亂語、指手畫腳」,強調「台灣是中國的神聖領土,決不容外人肆意染指」。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