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点击】2022年的頭號國際大事,無疑是俄軍侵烏。2月底,俄羅斯總統普京發表形同向烏克蘭宣戰的演說時,他大概以為今年將是俄羅斯國際地位以至全球秩序的轉捩點——但烏軍在西方支援下負隅頑抗,轉折的結果肯定出乎其所料。烏戰象徵長逾30年的後冷戰時代落幕,歷史的詭譎在於,普京原被視為蘇聯解體後為莫斯科重振大國聲威的強人,但在終結冷戰的蘇聯末代領袖戈爾巴喬夫去世的這一年,俄羅斯卻苦陷窘境,連大國地位都岌岌可危。
相似的詭局也籠罩歐亞兩側的海島大國——英國和日本。英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9月去世後不久,她生前任命的最後一名首相卓慧思,即淪為英國史上「最短命」首相,後者炮製的迷你預算危機,更令本已因脫歐紛爭內耗的英國面臨史上最長的衰退期。彼方,日本史上總任期最長的首相安倍晉三在7月遇刺身亡,死後引爆的統一教爭議令現任首相岸田文雄也中箭,內閣支持度跌至新低。倘若日本政壇重回十幾年前首相頻繁換人的不穩局面,安倍生前推動的印太戰略及防衛改革或再陷停滯。明報國際組
冷戰結束以降,俄羅斯、英國和日本的國際秩序定位一直處於大國(great power)與較具實力的中等強權(middle power)之間。即使無法與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比肩,但至少於地區事務仍具重要影響力,但其國際地位在過去一年都暗湧四起。當中最具戲劇性者,莫過於由高峰跌至低谷的俄羅斯。
侵烏自曝其短 俄大國地位崩潰
對普京而言,2022年開局堪稱完美。前蘇聯加盟國哈薩克1月初爆發騷亂,促使總統托卡耶夫求援於莫斯科,俄羅斯隨即以「集體安全條約組織」(CSTO)的名義出兵介入平亂,被視為重振傳統勢力範圍內的大國聲威。至2月4日北京冬奧開幕禮,俄羅斯聲勢更達高峰,普京當天以貴賓之姿訪華,獲安排跟國家主席習近平最早會面,並享單獨設晚宴禮遇。中俄同日簽署聯合聲明,被視為兩國展示平等合作抗美的信號。
俄方專家戰前普遍自信俄羅斯有望在未來多極秩序下與中美平起平坐。樂觀想像的背後,是莫斯科志切重獲因蘇聯解體失落的超級大國地位——普京1999年上台後,受惠能源價格飛升等外圍利好因素,一定程度上恢復俄羅斯國力。但諷刺的是,適逢冷戰終結推手、前蘇聯最高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去世的這一年,普京與俄羅斯的美夢幾近幻滅。
俄羅斯2月24日以「特別軍事行動」之名入侵烏克蘭,但在西方援烏下受阻。即使在頓巴斯戰線一度佔優,但到戈爾巴喬夫8月去世後不久,俄軍即在東北部哈爾科夫州潰退,引發俄羅斯政治精英恐慌。
侵烏失利不但揭示俄軍實力的外強中乾,更動搖到莫斯科眼中的勢力範圍。曾受俄方平亂「恩惠」的托卡耶夫,在烏戰問題上屢與克宮唱反調。中亞專家認為,這反映哈薩克和其他前蘇聯加盟國忌憚莫斯科或會照辦煮碗。至11月集安組織峰會,此憂慮更表露無遺。與會領袖合照時被指紛紛跟普京保持距離;亞美尼亞總理帕希尼揚更拒簽聯合聲明——俄軍潰退烏東之際,阿塞拜疆「趁火打劫」再就主權爭議地區侵攻亞美尼亞,後者向俄方求救不果,故藉該場合抗議。
研究俄烏安全議題的英籍學者庫奇奧(Taras Kuzio)在大西洋理事會網站撰文道:「蘇聯倒台30年後,俄羅斯如今陷入失去『大國』地位的真正危機。災難性的侵烏暴露其內部弱點,並觸發俄羅斯在前蘇聯帝國各地之影響力前所未見的崩潰。」
女王駕崩走馬換相 迷你預算掀英最長衰退
對比俄羅斯,英國和日本的處境沒那麼迫切,但政府危機亦衝擊到國家前景。英國首相約翰遜7月7日不敵醜聞被迫請辭,保守黨9月選出原外相卓慧思為新黨魁,後者拜相兩天後,碰巧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以96歲高齡駕崩。儘管在英國政治制度下,英女王並不執掌行政實權,但在位逾70年的她在國內外聲望崇隆,其去世被視為一個時代的終結。
諷刺的是,英女王生前任命的最後一名首相卓慧思,在其國葬9月19日完成後不久就「自爆」。卓慧思的親信財相關浩霆同月23日公布「迷你預算」,但連串減稅措施被質疑財政上難以為繼,致使市場陷入恐慌,股市和英鎊匯率急跌,英國債息飈升。面對黨內逼宮,卓慧思終在10月20日辭去保守黨黨魁,在辛偉誠24日當選新黨魁並在翌日接任首相後,她以短短在位50天「創下」英揆任期最短紀錄。然而,迷你預算對英國經濟造成的傷害仍難以修補,英倫銀行11月初警告,英國經濟面臨有紀錄以來最長衰退期,起碼持續到2024年。
約翰遜請辭翌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為黨友助選期間遇刺身亡,終年67歲。安倍之死催生的同情票促成自民黨兩日後的參議院選舉大捷,外界原以為首相岸田文雄可望因此贏得3年穩定執政時期。然而,隨着事件牽扯出自民黨以至整個日本政壇與統一教會的爭議聯繫,岸田政府開始夢魘纏身。
統一教爭議纏岸田 安倍外交憂停滯
岸田文雄為安倍舉行國葬的決定,在統一教爭議發酵下益受質疑。最終安倍國葬如期在9月27日舉行,但來賓級別跟約一周前的英女王國葬相距甚遠,岸田原先吹噓的國葬外交難言成功。輿論焦點其後轉至岸田閣員與統一教的關係,經濟再生相山際大志郎10月被揭發對此瞞報而被迫請辭。此後再有3名閣員接連捲入不同醜聞下台,岸田的管治和決策力因而備受質疑,支持度跌至新低。
以史為鑑,岸田政權的不穩或影響日本外交戰略推進。在安倍兩度拜相之間的5年,日本經歷合共5任首相,政局紊亂妨礙外交戰略推進。安倍2013年回朝後重新推動建立美日澳印「四方安全對話」(QUAD)機制,印太戰略的構想也逐漸獲得華府認同,贏得日本領袖罕有的國際影響力。倘若日本政壇重陷亂局,安倍奠定的外交轉向或會再遇險。
惟岸田處境仍比卓慧思為佳:一來自民黨下次黨總裁選舉要到2024年,眾議院改選更最遲可拖到2025年;二來日本在野黨勢弱,不如英國工黨支持度明顯反超執政保守黨,岸田面對的黨內逼宮壓力有限,仍有機會重振民望。
土沙競起 左右逢源圖轉危為機
俄、英、日3國在2022年經歷的困境,也許只是這個國際秩序轉折之年的縮影。其他中等強權則嘗試「轉危為機」,提升自身國際地位——土耳其和沙特阿拉伯即如是。掌握黑海咽喉的土耳其,在烏戰中扮演複雜角色,一邊廂向烏軍提供無人機助戰,另邊廂力圖調解俄烏,斡旋黑海糧食出口協議;但安卡拉也藉這角色牽制西方,以對庫爾德族「反恐」為由,阻撓瑞典和芬蘭加入北約便是一例。沙特阿拉伯則在傳統盟友美國與中俄之間游走,一方面寧跟莫斯科合作,拒絕拜登政府的石油增產要求,惹來後者威脅重新審視雙邊關係;另一方面則高規格接待習近平到訪,但在異常敏感的以人民幣結算石油交易問題上則未有具體突破,似是利雅得欲保留對美外交迴旋空間。
國際關係學界評估國家實力無劃一標準,但近年興起與「大國」相對的「中等強權」概念,按此分類,影響力主要在亞洲的日本是中等強權典例,原在不同地區有勢力範圍的俄羅斯多被列為大國,英國就尷尬地界乎兩者之間。本文標題以「二線大國」概括,來突顯俄、英、日在整體國力上份屬世界前列,卻又明顯不及中美兩個超級大國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