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局】在「特朗普2.0」親近俄羅斯和助長全球右翼民粹的陰霾下,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周日(23日)提前舉行國會大選,最受矚目的仍是極右德國另類選擇黨(AfD)表現如何。選前民調顯示,基民盟黨魁默茨可望一圓總理夢,惟主張停止軍援烏克蘭和遣返非法移民的AfD有望首度躋身第二大黨。最令德國政界憂慮的是,歐洲政壇主流與美國現屆政府在意識形態上愈走愈遠,在「第一朋友」馬斯克對AfD的高調支持以外,美國副總統萬斯日前更公開敦促德、歐政治建制摒棄用以防範極端勢力的「防火牆」政策。新政府會如何處理德美以至歐美關係將成焦點。
德國大選原訂今年9月才舉行,但去年11月社民黨(SDP)總理朔爾茨為求重振俄軍侵烏以來的低迷經濟,尋求撤銷「債務煞車」限制大幅舉債,時任財長林德納率領自民黨(FDP)退出聯合政府,令社民黨、綠黨和自民黨組成的「交通燈聯盟」瓦解。國會翌月通過對朔爾茨的不信任動議,觸發提前大選。
AfD料成第二大黨 默茨恐少數派執政
政治網媒Politico歐洲版周一(17日)最新民調顯示,基民盟/基社盟(CDU/CSU)以30%支持度領先,AfD以21%居次,社民黨(16%)和綠黨(13%)排第三、四名,左翼黨(7%)和親俄左翼政黨BSW(5%)有機會跨過分配議席得票門檻的5%,自民黨僅4%而可能出局。這意味着領導基民盟的默茨(Friedrich Merz)很可能擔任總理,惟在政壇碎片化下籌組執政聯盟恐非易事,甚至可能需要少數派執政。
然而,在前年修例後,今屆大選取消「超額席次」,儘管投票繼續分兩張(一張投給選區,一張投給政黨),但國會議席將按政黨得票比例分配,選區勝出者未必可獲議席,這點會否影響選民投票決定尚待觀察。
選舉結果最大變數來自AfD。成立了12年的AfD以反歐元起家,後來主打反移民路線崛起,到俄軍侵烏後,AfD在現總理候選人魏德爾(Alice Weidel)領導下以反對軍援烏克蘭的政綱,吸引更多難耐能源和糧食價格上升的「烏戰疲勞」選民蟬過別枝。AfD靠不滿經濟相對落後和排斥移民的前東德地區起家,但如今影響力擴展至前西德地區,舉例說,移民眾多的傳統工業腹地魯爾區(Ruhr)昔日是社民黨票倉,但在朔爾茨政府未能遏抑製造業衰退下,AfD反對移民搶飯碗的號召開始對選民更有吸引力。
自AfD崛起以來,儘管德國以至西方輿論對趨勢感到憂心,但在主流政壇拒絕跟極右或極左政黨合作的「防火牆」政策下,不可能加入聯合政府。默茨本人也同意延續「防火牆」,惟去年底一項限制移民的無約束力法案在AfD支持下過關,惹來其他主流政黨以至黨內政敵兼前總理默克爾批評。惟來自大西洋彼岸的壓力正嚴重衝擊德國政壇,特朗普去年贏得美國大選後,其陣營開始加大對柏林的施壓。
馬斯克押注AfD 特不掩飾親歐右翼
被形容為「第一朋友」的馬斯克過去數月不斷支持歐洲右翼民粹勢力,在德國則押注AfD,即使被質疑干預選舉,仍屢在旗下社交平台讚揚AfD,例如形容它是「唯一能拯救德國的政黨」,甚至投書德媒《星期日世界報》和網上視像訪問魏德爾,淡化AfD的新納粹指控。到上月底,馬斯克以視像方式亮相AfD的前東德地區哈雷一場造勢集會,聲言德國文化和價值觀「不應在多元文化主義中迷失」。
特朗普陣營也不曾掩飾與歐洲右翼民粹的走近,選前其成員不時與匈牙利總理歐爾班等相互站台串連,到特朗普就職禮,歐洲主流政黨幾乎無一獲邀,極右政黨的領袖反而紛紛獲邀,AfD由魏德爾以外另一位聯合主席克魯帕拉赴會。
萬斯威脅撤美軍 捍極右「言論自由」
德國和歐洲主流政壇與「特朗普2.0」的意識形態分歧,在上周慕尼黑安全會議清楚展現人前。代表特朗普政府的萬斯發言時幾乎未提烏戰,反而有干預選舉之嫌下,炮轟德國以至歐洲建制排斥右翼民粹政黨,聲言「民主以重視人民聲音為基礎,沒有『防火牆』餘地」。
萬斯其後未按外交慣例跟東道主朔爾茨會晤,反而跟魏德爾會面。到前日萬斯再威脅表示,如果柏林不改變其有關網絡言論自由的立場(指限制極右言論),華府會考慮撤走駐德美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