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債日債都崩了 看準這個臨界點 金融危機的信號

【财经】5月22日,美國30年期國債收益率升至5.15%,續刷2023年10月以來最高水平。這是非常危險的信號!在《美債又發危險信號 未來半年會否突發黑天鵝? | 點經》已經說了很多美債的問題,那麼,今天從談的比較少的日債說起。

看看日債!

5月20日,日本20年期國債拍賣,投標倍數僅為2.5倍,遠低於上月的2.96倍,創下自2012年以來的最低水平。並且尾差(尾差是平均價格與最低接受價格之間的差距,尾差越大,意味着市場需求極為低迷,買家基本不願意接盤長期國債)從4月的0.34飆升至1.14,這是1987年以來的最高水平。這個拍賣結果一出來,就讓二級市場的日本長期國債價格繼續大跌,收益率繼續上漲。日本20年期國債收益率應聲大漲到了2.6%;這是2000年以來的最高值。

日本80年代末,跟隨美國聯儲局加息後,戳破了日本泡沫。隨後,整個90年代,日本一直在持續降息。所以20年期日債收益率,也從90年代初的7.5%,一路降到1998年的1.25%。2000年後,日本開始進入0利率時代。但這時候,20年期國債收益率只在2003年短暫跌破1%。隨後就一直保持在2%震盪了七八年時間。然後2013年,「安倍經濟學」開始實施無限印鈔的量化質化寬鬆,這也讓日本20年期國債收益率,一路降到0.2%左右。

從1990年,一直到2020年,這30年時間裏,長期日債收益率整體一直在下行趨勢裏,從沒有大周期上漲過。但2021年全球通脹開始失控後,特別是2022年美國聯儲局激進加息,再加上日本通脹開始失控。20年期日債收益率開始大幅上漲,從0.2%一路漲到現在2.6%;30年期日債收益率,更是漲到了3.1%,同樣是2000年以來的最高值。

由於債券價格和收益率是反向關係。日本長債收益率如此大漲,意味着債券價格出現大跌。考慮到日本是2000年後就長期0利率,並且2013年後日本長債也長期處於接近0利率的狀態。這使得,日本的養老金、保險、銀行,乃至很多國際避險資金,都在低利率環境裏,長期買入大量的日債。但現在日本長債收益率飆升後,這些持有大量日本長債的資金,就面臨嚴重的浮虧風險,給日本金融市場,乃至全球金融市場,帶來巨大風險。

美債埋下的金融資產的雷

日債真是美債的難兄難弟。美國長債也拍賣遇冷。5月22日,美國20年期國債拍賣,投標倍數也從近六個月平均水平2.57下降至2.46。這讓美國20年期和30年期國債收益率,一度漲過5.1%大關。5月23日,美國長期國債收益率出現回落,但20年期和30年期國債收益率仍然維持在5%的高位上。

有些媒體,把美債和日債收益率升高,解讀為「用高利率吸引國際投資者購買」。這種解讀,屬於南轅北轍。當前美國和日本長債收益率升高,是美債和日債市場流動性收緊的客觀結果體現。何況什麼「用高利率吸引國際投資者購買」,就是騙鬼的。都知道,長債收益率越高,反而是賣的人越多。因為長債收益率上升,本身就是市場拋售增多的結果,因為市場投資者拋售多了,讓債券價格下跌,才讓債券收益率上漲。

從日本和美國的20年期國債拍賣遇冷來看,顯然市場投資者對於美債和日債的當前價格,並沒有信心。要知道,當前美國長債價格,是已經大跌3年後的水平了。30年期美債的期貨價格,是從2020年最高的182,跌到現在111。

當然,如果能夠持有30年到期的話,每年仍然可以拿到利息,30年到期還可以拿回本金。但因為買入超長期國債的資金,很多都不會持有到期,只是為了賺差價。一旦買入超長期國債的資金,選擇中途拋售,就會把浮虧變成實虧。

2023年矽谷銀行(SBV)破產,就是因為在2020年買入大量低利率長期美債,然後在聯儲局2022年激進加息後,矽谷銀行持有的長期美債出現嚴重浮虧,結果儲戶對矽谷銀行沒有信心,出現擠兑潮,迫使矽谷銀行大量賣出長債,把浮虧變成實虧,最終破產。

像矽谷銀行這樣,拿着儲戶的短期存款,去購買長期美債,就屬於期限錯配,碰到長債收益率大幅上升,就容易出現嚴重浮虧,而被迫拋售。

「矽谷銀行們」很多。最近活生生的投資美國長債出現鉅額虧損的案例是日本農林金庫。5月22日,日本農林中央金庫公布的年報數據顯示,2024財年該機構淨虧損1.8萬億日元,約合126億美元的巨額虧損,是該銀行有史以來最大虧損,也超過其過去十年約1.7萬億日元的盈利總和。造成虧損的主要原因是投資外國債券帶來的損失。

其實就是投資美國長債虧的。農林中央金庫已拋售價值17.3萬億日元的所謂低收益資產,包括歐美政府債券和投資級公司債。也就是農林中央金庫已經被迫拋售這些浮虧的美債,從浮虧變成實虧了。

有人說,買債不就是怎麼都有利息拿著嗎?怎麼就能成為金額資產的「雷」。債券分為,票面價格和票面利率,債券價格和債券收益率。其中票面價格和票面利率,是發行時就固定不變的。但可以在二級市場交易的國債,債券價格和債券收益率則是即時變化的。

比如,在2020年買入30年期美債,年收益率為1%。但隨着美國聯儲局激進加息,30年期美債收益率漲到現在5%。這意味着,現在的人買30年期美債,可以每年拿5%的利息,並且可以拿30年。而2020年買入30年期美債的人,手裏的30年期美債,每年只能拿1%的利息。如果這l現在着急用錢,需要賣掉手裏只能每年拿1%利息的30年期美債,就需要折價出售,讓折價後的債券收益率,從1%上升到5%。

這樣折價買入的人,拿到期後,也相當於是每年拿5%利息。這就是用債券價格差,去彌補息差。等於是現在賣出2020買入長期美債的人,需要一次性兑付長達25年的4%利率的利息。這不就出現了巨大的虧損嗎?這讓這些大量持有的金融機構不得不割肉。

還不見底?

如今,20年期日債和美債拍賣,都出現遇冷,買家數量減少,這說明市場投資者仍然認為,當前日債和美債價格,還不夠保險。說白了,就是市場投資者認為,日債和美債價格還會跌,也就是日本和美國的長債收益率還會上漲。

其實正常來說,5%的年收益率已經很高了。假如美債沒有問題,那麼市場投資者這時候買入20年期美債,可以穩穩的在未來20年時間裏,每年拿5%的利息,這在很多人看來是很理想的收益。

但問題就在於,這次20年期美債的預發行利率5.035%,實際中標利率是5.047%;高出約1.2個基點,也是近6個月來最大尾部利差。這說明當前市場投資者認為,當前美國長債的發行利率還不夠高。這是因為美國財政赤字嚴重惡化,市場投資者對美國的償債能力沒有信心。

在全球國債市場裏,國家信用越高,長債利率就越低。國家信用越低,長債利率就越高。想要市場投資者給糟糕的美國財政買單,就需要美國財政用更高利率去發行。但那樣就會導致美國每年需要支付的利息繼續滾雪球式增加。當前美國每年要支付的利息已經達到1.1萬億美元,約佔財政收入的1/4。如果美國長債收益率繼續上漲,會讓美國政府越發無力發行長債,只能不停大規模發行短債滾動操作,但如此以來,每個月就要面臨天量到期美債規模。

從去年至今,美債每個月到期規模都在2萬億美元以上,其中90%為短債。只要市場流動性稍微緊張一下,美國這套每個月天量短債滾動的操作,很容易出問題。

金融危機的觸發開關

要知道,美債危機的表現形式,並不一定會以違約的形式,也可能會以長債收益率大幅上漲的方式體現,債券價格大跌。這說明,美債市場出現拋售潮,市場在幫美國聯儲局加息,太高市場實際利率,容易引發流動性危機。

美債違約的難度比較大,只有美國兩黨今年9月沒有通過新的撥款法案,導致美國政府停擺,無法發債,就無法借新還舊,才有可能導致美債違約。除了這種情況之外,聯儲哪怕進行高息擴表,也會避免美債違約。

但那樣一來,美元就會大幅貶值。很多人認為美債不會違約,總是輕描淡寫的覺得美聯儲印鈔購債是沒代價的,這是一種誤區。凡事都有代價,美債違約對美國來說是最糟糕的結果。當然,美國想要避免最糟糕的結果,也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假如美國聯儲局高息擴表的話,美債會以更加誇張的速度滾雪球式增長,所以越往後,美債越危險。而且大家看長期美債的拍賣投注倍數也知道,美國長債雖然不吃香,但也不是完全沒人買。

這次20年期美債投標倍數是2.46,意味着,投標總額是發行金額的2.46倍。可能有人會說,不是還有這麼多資金買美債嗎?但了解美債的人都知道,美債的投標倍數是非常敏感的數字,2.6倍算比較高了,代表市場需求旺盛。2.4倍算非常低了,代表市場需求疲軟。低於2.4倍,就是危險值了。重要的不是還有這麼多資金買美債,而是買美國長債的資金變少了。

也就是這個投注倍數的變化趨勢。但客觀來說,當前投標倍數還有2.46,也意味着美債還沒有到沒人買的程度,只要美國能發債,市場仍然還能買單,那麼美債就還發得出去,就不會債務違約。然而,市場購買美國長債的資金減少,代表市場覺得當前美債價格還不夠低,收益率還能漲。所以,即使美債沒有違約,但只要長債收益率飆升,就意味着大量錨定在長債的銀行、保險、養老金,都將面臨鉅額虧損,從而引發金融危機。

所以看到現階段,不管日本還是美國, 20年期和30年期的國債收益率在飆升。10年期美債和日債,都還沒有突破臨界值。10年期日債收益率還維持在1.54%,沒有高於2006年的2%高點。

但要知道,如果10年期美債收益率突破到5%,就意味着美國聯儲局對利率走廊的管控完全失效。10年期美債收益率,作為全球資產價格之錨,如果它也突破5%收益率大關,會引發真正的恐慌效應。

綜合來說,10年期日債的臨界點為2%收益率,10年期美債的臨界點為5%收益率。如果二者都突破這個臨界值,那麼金融危機爆發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可以把這個視為金融危機爆發的標誌。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