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古城旅遊火熱 維族歌舞漢語迎客 推動南疆發展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主線

【中华】地處中國西部邊陲的新疆喀什,西連帕米爾高原,南依喀喇昆侖山,有中國「最晚日落之城」的別稱。這個古絲綢之路上的東西方交匯點,既是重要商埠也是戰略要地,近年來在政府舊城改造下,正以獨特的風土人情廣納遊客,推動南疆經濟社會發展和長治久安,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貫穿其中的主線。

開城儀式說張騫班超 強調中央自古治理

「開城儀式就是中國的迪士尼。」上午10時半,喀什古城外百米內已是人頭攢動,有遊客向友人這樣解釋。儀式準時開始,表演先是由奉漢武帝之命兩次出使西域的「張騫」開場,然後是出兵平定西域戰亂的班超的故事,旁白講述中央政府自古以來對西域的管轄和治理,呼籲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接着,維吾爾族民間古典音樂「十二木卡姆」的蒐集整理者阿曼尼莎汗、著名人物阿凡提登場,載歌載舞迎候八方來客。歡快的表演結束後,古城大門敞開,遊客魚貫而入。

30講解員全說普通話 面向國內客

21歲的維族姑娘熱孜亞穿上大紅色制服外套,戴上咪高峰,10點準時到達古城,開始一天的解說工作。古城配有30名普通話講解員,熱孜亞是其中之一。大學剛畢業的她考取了普通話二乙證書,是獲得這份工作的要求。

古城只有普通話講解員。「因為遊客都是國內的。」熱孜亞的漢族同事說,「如果外國人來,可以報名旅行社」。在喀什街頭,隨處可見推廣國家通用語言(即普通話)的宣傳標語,政府辦事點也貼有要求使用普通話的告示牌。學校使用漢語教學,部分保留開設自選的維語課程,政府開設教師培訓中心加強普通話規範培訓。

喀什地區約九成人口為維吾爾族,餘下是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村裏的老人多數只會說維語,不過每周一都會舉行升國旗、唱國歌活動,開會學習民族團結進步等思想。經過普及義務教育,當地的維族小孩已經習慣用普通話聊天。服務業者大多是維族人,的士司機能用簡單的普通話和乘客交流,開車間隙,則喜歡於微信群裏用維語與其他司機語音聊天,也愛看用維語拍攝的抖音影片。

熱孜亞每天跟隨電瓶車穿梭在古城的大街小巷為遊客導覽,儘管每天工時長達12小時,周休一天,她覺得這份工作「挺好玩的」,「因為可以和遊客互動,他們還會誇我漂亮」。

民宿舞者「不要專業」 遊客愛原味

喀什歷史悠久,秦漢時期為西域疏勒國地。喀什古城經過改造,2015年7月掛牌成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古麗的家」是喀什古城首間對外營業的民宿,上午開城後,民宿主人莎拉麥提古麗‧卡日將雕花木門敞開,不少遊客被屋子裏傳出的歡快歌舞聲吸引,停下腳步張望。

民宿內不時會有維族舞蹈表演,每到演出時就十分熱鬧。舞者都是古麗聘請回來的全職員工,一天表演最多12場,底薪5000元(人民幣,下同)加上提成,最高能拿到8000元,包括早午晚三餐飯,在當地算是高薪。

「我請的都不是專業的舞蹈演員。」古麗用帶有維語口音的普通話說,「因為我的要求就是不要太專業,一定要那種互動性好、表情好、比較接地氣的,遊客的需求就喜歡原汁原味的」。

新冠疫情後,新疆旅遊持續火爆,喀什地區去年接待近4200萬人次遊客,按年增長26.36%;旅遊收入358.88億元,增31.24%。5月到10月是喀什的旅遊季節,記者探訪當地時值7月旅遊旺季,古城日均遊客量可達七、八萬人,「古麗的家」入住爆滿。冬天民宿休息兩個月,古麗帶十幾個員工集中直播帶貨,賣核桃、葡萄幹、紅棗等新疆特產乾果。

景區升級有商機 維族風情cafe受歡迎

位於古城阿熱亞路上的「角落咖啡」,老闆麥爾丹‧阿不力米提原本在當地電視台工作,觸覺靈敏,他在古城景區升級後,辭職租下老房子,2017年開業,店內擺有許多維族風情的手工藝品,備受遊客歡迎。最近,麥爾丹在烏魯木齊開設分店,平時和家人生活在杭州,咖啡店由店員打點。曾經的同事提到他,都說這人「太有生意頭腦」。

就在上周,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來到南疆和田,出席第十次全國對口支援新疆工作會議。王滬寧講話時特別指出,要更加注重在解決南疆突出問題上聚焦發力,緊貼民生推動新疆高質量發展,讓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圖 – 每天上午10時半舉行的喀什開城儀式,被遊客形容為「中國的迪士尼」。圖為開城儀式表演的最後,「張騫」、「班超」和維族民眾一起歡歌跳舞。(劉曉宇攝)

【專訊】「古麗的家」共有3間店,位於古城主幹道的總店由古麗弟弟的房子改造而來,弟弟一家搬去城外樓房居住。2017年總店開業後,乘着5A景區的紅利,民宿生意一直不錯。她又租下第二間房子改造,兩間店年收入達到七八十萬元。

剛開業不久的第三間分店也是古麗自己的家,定位較前兩間高檔,華麗的水晶吊燈、實木雕花欄杆和房門、繁複的地氈和花磚,處處透出濃郁的維族風情,光是裝修就花費上百萬元。「以前這個老房子不太好看,結構也不是這麼漂亮,現在客人對比較高端的地方有需求。」

改善水電設施修復古民居 耗70億

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喀什古城是世界上最大的生土建築群之一,2008年起,當地啟動大規模修繕工程,在保留原有街巷格局和建築特色的基礎上,改善來去水、電力等設施,修復古民居。改造工程涉及約22萬人,2015年基本結束,完成老城區近5萬戶危舊房改造,耗資超過70億元,由國家補助20億元、新疆自治區撥10億元,其餘是地方政府配套資金和戶主自籌資金。

喀什古城老城區保護綜合治理紀念館講解員阿麗米熱‧庫爾班表示,改造過程中最大的亮點是「一戶一設計」,專家給出建議後,盡可能吸納房屋主人的意見,最終形成不同特色的新房。而改造過程中沒出現「越級上訪」,每戶的人口資料和相片全部入錄,後代都能查到,「能看到他們以前的房子是什麼樣的,通過對比,增強感恩意識」。

古麗也表示,以前的自家房屋是土木結構,環境欠佳,「要去很遠的地方去提水喝,生活上的垃圾也會去很遠的地方去處理,冬天燒取暖的話是沒有暖氣,只能燒煤」。「改造後的家有暖氣,有天然氣可以燒壁掛爐取暖,冬天街道很乾淨,水電氣都有,反正生活是很方便。」古麗稱,對於改造民宿,政府不提供補貼,但在政策上較為寬鬆,「不光是我一家,好多家是通過旅遊致富」。

(明报)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