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局】2025年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將於8月31日至9月1日在天津舉行。該組織前身是中國、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共同建立的「上海五國」會談機制,於2001年在上海正式成立為上海合作組織。
如今,上合組織已從最初5個創始成員國,擴展到包括9個成員國、3個觀察員國和14個對話夥伴國,覆蓋亞非歐三大洲共26個國家,形成一個規模龐大的「大家庭」。其人口約佔全球一半,經濟總量約佔全球四分之一,已成為具重要影響力的國際組織之一。
成員國擴員呈「西擴」態勢
上合組織每年舉行一次峰會,工作語言也並非英文,而是中文與俄文,以廣泛討論政治、經濟、軍事以及社會文化等多領域全面合作議題,也是被西方視為一個由中國主導,旨在抗衡北約(NATO)的東方聯盟。中國是上合組織去年的輪值主席國,以「弘揚『上海精神』:上合組織在行動」為主旨,實施完成逾百項主席國活動。
儘管成立逾20年來僅新增4個正式成員國,但近年來,愈來愈多的國家開始向上合組織靠攏。白羅斯於2022年以觀察員國身份啟動加入成員國的程序,成員國由中亞逐步拓展到歐洲。從地圖上可見,上合組織隱約呈現出「西擴」態勢。
歷四波發展期 近三年吸引8國參與
上合的發展歷程大致可分一個階段。從2001年的6個成員國開始,第一波擴員在2004至2005年間,蒙古、巴基斯坦、伊朗、印度和斯里蘭卡先後加入成為觀察國和對話夥伴;第二波出現在2015年,阿塞拜疆、柬埔寨、尼泊爾和亞美尼亞一同加入成為對話夥伴;第三波則是在2022至2023年間,多達8個國家加入成對話夥伴,分別是埃及、卡塔爾、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馬爾代夫、緬甸、阿聯酋和巴林。
這次上合峰會,國際上諸多領導人也紛紛赴華「共商大計」,包括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又譯普丁或蒲亭)、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ğan)、白羅斯總統盧卡申科(Alexander Lukashenko)等。不僅如此,聯合國、獨立國家聯合體(CIS)、東盟(ASEAN)等國際組織領導人也將出席。
外界聚焦上合築去美元化「防波堤」
隨着上合組織規模擴大,所涉及的經濟體量以及國家規模也逐漸擴大。在2021年,上合組織所涉及的總GDP就達到23.3萬億美元,佔全球總GDP的24%;涉及人口佔全球總人口的41%;涉及總土地面積佔全球總土地面積的25%。
當前,全球大多數國家受美國貨幣政策影響通脹大幅攀升,為應對風險,上合組織國家開始使用包括人民幣在內的本幣結算,而能源、農產品和礦產則是成員國間貿易額排名前三的熱門產品。
在特朗普關稅大棒施壓全球的大環境下,今年的天津峰會顯得格外迫切,愈來愈多的國家尋求避免以美國為中心的體系,上合組織正成為環華盛頓-布魯塞爾核心外,一個可靠的貿易、能源、安全和金融合作平台。而這一有中國參與且國際影響力不斷上升的合作組織,也逐漸引起歐亞大陸外其他國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