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1匯改動盪已成遙遠記憶?

  中國811匯改一年後,人民幣匯率基本恢復平靜,投機者也把目光投向他處。但如果沒有去年8月那場風波,情況不會是今天的樣子。

""

  英國《金融時報》 珍妮弗•休斯 香港 , 楊緣 北京報道

  去年今日的早上,有關人民幣的最大新聞似乎是有關新版100元面額人民幣將有助於防偽的消息。隨後傳出一條更大的新聞:中國央行(PBoC)把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較前一日下調1.9%。

  交易員們如此震驚,以至於他們最初以為自己的聽力出了問題。

  那次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在岸匯率每天波動幅度被限定在中間價上下2%的範圍內——的降幅,是此前中國央行最大中間價調整幅度的5倍,並且仍是自那次調整引發動盪以來最大變動幅度的兩倍。

  一年後的今天,隨著很多猜測人民幣進一步下跌的人要麽已經死心、要麽找到了其他更有利可圖的打賭對象,人民幣市場差不多恢復了平靜。

  但是,如果沒有去年8月那場風波,情況不會是現在的樣子。那場風波迫使中國央行改進溝通,並使很多投資者領悟到:除了古老的格言“不要與美聯儲(Fed)對著乾”以外,他們或許還應該再加上一條:“不要逼中國央行”。

  “(匯改的)動機沒錯,但是(去年8月)他們搞砸了這個過程,自那以來他們學到了很多經驗,”馬鴻(北京)投資管理顧問公司(Mahon Beijing
Investment Management Advisors)董事長馬大偉(David
Mahon)表示,“西方觀察人士太過糾結於他們眼裡的匯率操縱行為。這種(疑心)源自對中國經濟缺乏理解。”

  中國央行的溝通意願增加是最大變化。去年8月11日的那次重大調整伴隨著一份非常簡短的聲明,只表示此舉是為了完善人民幣市場化機制而進行的“一次性校正”和變動,沒有細節。

  這一有限的信息促使外界擔憂,那次貶值是中國經濟比人們預想的要糟糕得多的一個標志,而中國央行對資本流動的管制可能正在出現裂縫。

  他們還擔心,中國正在匯率戰爭中開闢一條新戰線,尋求競爭性貶值來提振出口。

  “政策制定者顯然低估了對市場造成的沖擊,”蘇格蘭皇家銀行(RBS)高級市場策略師曼蘇爾•莫希-烏丁(Mansoor
Mohi-uddin)表示。“自那以來,他們不得不做出很大改變。”

  溝通分幾步發展。去年12月,中國央行開始公佈其追蹤人民幣匯率時參考的一籃子貨幣的構成。自那以來,多數分析師得出的結論是中國央行在設定人民幣中間價時確實在遵循市場定價——至少比以前在更大程度上遵循市場,而且只要這麽做符合當局的意圖。

  公開發表談話則是更大的奢求:除了去年9月的一次短暫露面,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直至今年2月接受一家雜志採訪時才打破沉默——這還是在1月人民幣匯率大跌引發新一輪全球動盪、招致各方批評後才發生的。

  “中國央行官員已經加強了他們的溝通,”匯豐(HSBC)亞洲經濟研究主管範力民(Frederic
Neumann)說,“他們(已經)讓投資者明白(匯率改革)關乎彈性,而非打響全球匯率戰的第一槍。”

  中國央行也證明瞭其已經準備好打硬仗。今年1月,對離岸市場的大舉乾預打擊了空頭,阻止了人民幣下跌。與此同時,首次對離岸人民幣存款執行新的準備金要求,使得香港短期人民幣借款利率在3月底的一天跌至負值。其結果是人民幣在結束第一季度之際走強。

  看跌人民幣的投機者似乎已改變主意,以至於上月人民幣匯率跌至5年低點時,市場並未出現去年8月的那種激烈反應。

  中國央行的舉措也明確表明,中國依然有力管制著資本賬戶。

  在去年12月和今年1月,中國外匯儲備分別下降逾1000億美元,這支持了看跌人民幣的理由。但隨後資本外流急劇放緩,有報道稱中國通過多種方式收緊管制。

  其中一些方式是執行現有規則。一位消息人士稱,盡管大型海外收購始終需要獲得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SAFE)的批準,但現在人們感覺,“你真的需要有一筆值得優先於其他對外投資的交易”。

  中國還出台了新的措施:從今年2月開始,中國央行開始為內地人士在香港購買人壽保險的交易設置上限,以阻止他們利用漏洞向海外轉移資金。

  外管局不再向國內投資者授予海外投資額度,並停止開展第二批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項目。QDII項目允許國內投資者在國外購買股票。

  官員們也開始鼓勵大型銀行和外國企業的潛在收購方借入美元以創建離岸資金池,而不是將現有人民幣資金轉移出去。

  最近沒有風波的最後一個原因可能是全球其他地區爆發了其他危機。

  馬大偉表示:“人們已經分散了註意力:英國退歐等全球性事件意味著,中國央行管理人民幣受到的關註和審視減少了。”

  盡管中國央行加強了溝通,並致力於市場化匯率管理,但它仍可能歡迎全球大格局的這種變化。

  彼得•韋爾斯(Peter Wells)補充報道

  譯者/何黎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