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基會副董事長馬紹章認為,臺海兩岸制度化的溝通目前已停擺,不妨先以較低階的互信方式找出溝通模式。

採訪者: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編輯 史書華
很少有人像馬紹章,有機會通過文字在兩岸關系留下一筆。
2009年,馬英九在總統任期第一年內改組台灣海峽交流基金會(簡稱海基會),馬紹章因此從國民黨智庫轉任海基會,2011年起擔任海基會副董事長直到2015年。他曾站在兩岸交流的第一線,走過互動密切的那些年,兩岸重要文書往來,也多半有他的墨跡。
“過去20年台灣政壇一再被人引用的重要文件,都是他深夜攪盡腦汁的成果。”前臺灣國安會秘書長蘇起曾這樣形容。例如連戰當年在北京大學的演講,就由他執筆初稿。
離開了海基會後,他從副董事長身分恢復為“馬博士”,日前在台灣出版新書,從學術眼光看兩岸關系,坦言台灣正走在鋼索上,兩岸關系需要新的框架和思維。
的確,當下的兩岸關系又面對一個新的轉折點。蔡英文上臺後,“九二共識”成了勒緊兩岸關系的緊箍咒,台灣新政府尊重九二會談事實,碰上中國大陸死守一個中國原則,讓兩岸關系進入了新冷和階段。FT中文網在臺北採訪了馬紹章,請他聊聊兩岸新關系。以下為專訪內容:
問:台灣近日有立法委員呼籲廢除海基會,把組織功能歸到台灣外交部。您怎麽看海基會目前在兩岸關繫上的位置?
答:海基會是台灣民間組織,但在兩岸協商過程中是很重要的角色,因為兩岸目前沒辦法通過政府對政府的方式完成協議,海基會扮演了一個平臺。兩岸協商能由官員參與主導,但協商完成後還是得靠海基會完成協議。
上周五(8月6日),傳出蘇起要提前卸下海基會董事一職引起不少討論,也有人看海基會董事長的人事任命還沒下來,認為蔡英文在推動兩岸事務上是不是沒有急迫性?光人事佈局就能引起那麽多討論,透露出海基會在兩岸關繫上仍扮演重要角色。
問:從蔡英文上任至今,您看到兩岸關系發生了什麽樣的變化?
答:蔡英文就職之前,我猜想她已預判中國大陸對“九二共識”的堅持,但同時也想維護維持現狀的選前承諾。
在各方的不同期待之下,她強調“溝通、不挑釁、不會有意外”這三個原則,在就職演說中,蔡英文也用相當的篇幅解釋她對兩岸的看法,還特別提到以中華民國憲政體制和兩岸關系條例為基礎,繞開對“九二共識”的表態。
在就職當天早上,原本一些大陸學者對蔡英文演說還有一些正面的評價,但到了下午,國台辦卻表示蔡英文的就職演說是一份“沒有完成的答捲”。其實國台辦的立場早在台灣的預料之中,因為大陸對“九二共識”已投入太多政治資源,已把“九二共識”視作兩岸關系的灘頭堡,一旦在“九二共識”上讓步,特別是考量到大陸在南海議題上的現狀,會引發內部還有國際問題,很難看出有讓步的可能性。
至於從台灣看兩岸,蔡英文也有她的難處。在選舉之前,年輕一代、台灣部分媒體、還有蔡英文的支持者,否認“九二共識”的存在。如果蔡英文貿然接受“九二共識”,在台灣內部會引起相當大的反彈,而且這樣的反彈,會讓蔡英文難以集中力量推動內政改革,這也進一步造成兩岸發展的困境。
現在兩岸關系暫時進入停滯狀態,但最怕陷入向下螺旋。雖然蔡英文說“不會有意外”,但意外是不可預料的,例如前陣子的雄三飛彈誤射事件、陸客團火燒車事件,在兩岸僵滯的狀況下,點一根火,就有可能引發連鎖效應。
所以維系兩岸溝通變得非常重要,蔡英文也多次提到兩岸要溝通。但很顯然,現在制度化的溝通已停擺,從大陸國台辦與台灣陸委會,到大陸海峽兩岸關系協會(簡稱海協會)與台灣海基會,全部都停擺。雖然海協會曾在陸客團火燒車事件後派專人到台灣處理,但這只是基於人道原則必須要做的溝通。
問:
面對兩岸正式對話管道已停擺,兩岸溝通還有哪些可能性?有可能像2000年一樣形成“澳門模式”,先繞開海基會與海協會,由雙方產業或團體代表進行商談?
答:澳門模式其實是民間對民間,等於是官方溝通管道向後退。現在還是要看兩邊官方怎麽建立互信。
信任有程度高低,應該可以隨著信任程度的高低來安排不同層次的溝通。譬如現在國台辦和陸委會之間的溝通,大陸設了很高的互信門檻–承認“九二共識”,但兩岸還是能夠從較低階的互信方式進行溝通。
再詳細的說,我認為兩岸要建立能代表雙方領導人想法的溝通機制。這樣的機制具有權威性、有代表性,而且不拿高互信機製作為門檻。這當中最重要的互信基礎,是雙方不會利用這樣的溝通機制,做出對方不喜歡的事。
問:這樣的溝通機制是在臺面下?
答:現在兩岸需要借用臺面下、非制度化,但通過仍在體制內的人來進行不對外的溝通。
問:在經歷太陽花運動後,台灣民眾對兩岸進行不透明的協商和談判抱持著疑慮,兩岸如果進行臺面下的溝通不會產生反效果?
答:很多事情不能直接說是黑箱操作,而是一個過程。國際之間的談判很多都沒有公開,不公開是為了恢復制度化的溝通。
這樣的溝通不是為了特定議題,而是要讓兩岸“搭橋”。如果民進黨沒辦法接受“九二共識”,大陸沒辦法在“九二共識”上讓步,那隻能從溝通中找到雙方能夠同時接受的基礎。
問: 您最近在台灣出了本新書談兩岸關系,坦言動筆的起心動念是受到太陽花運動的影響。您怎麽看太陽花運動對兩岸關系的影響?
共產黨跟國民黨思路一致,認為兩岸交流會帶給台灣利益,有利益就會獲得台灣民眾的支持。在太陽花運動之前,你看大陸研究台灣的學者所寫的文章,都認為兩岸關系在勢頭之上,好的不得了。
但出乎各方意料之外,太陽花運動發生了。
太陽花運動發生和台灣整體經濟情勢相關。台灣年輕一代對大陸陌生,當看到台灣愈來愈依賴大陸,心理會有恐慌。雖然兩岸都說中文,但兩岸的體制、社會和價值存有很大的差異。
大陸現在對台政策也還在摸索當中,也會隨著大陸的經濟實力和國際實力改變對台策略。我認為兩岸應該通過不斷變化中的互動,趨向同理同心。
大陸也應該體諒,那麽小的台灣遇到中國大陸這樣龐大的經濟體,難免擔心和警惕。台灣人支持現在的民主體制和民主價值,大陸社會也在變化中,兩岸都不應該急於談統獨,不把統或獨當成最高目的,兩岸關系就有最大的空間。
問:您對蔡英文在兩岸關繫上的路線和判斷有什麽看法?
答:台灣是個民主社會,總統得面對不同利益的關系者,包括美國、中國大陸、民進黨、國民黨等等。前總統馬英九曾宣示“不統、不獨、不武”,“不統”是講給台灣獨派聽的,“不獨”是講給大陸聽的,但大陸聽到“不統”,台灣獨派聽到“不獨”。
蔡英文過去擔任陸委會主委時,承認九二會談的事實,而不是承認“九二共識”。但她目前也像馬英九,必須面對復雜的利害關系,很難維持清晰的一致性論述,得模糊表態。你看她在就職演說中文字,很明顯的希望各方能接收到一定程度的模糊性。
問:談到“模糊性”,大陸對台立場相對清晰,台灣內部在兩岸關鍵事件上卻有爭議。拿“九二共識”來說,到底是“共識”、還是“會談”,台灣內部有不同看法。如您前面所提,在年初大選之前,台灣出現討論認為“九二共識”並不存在,到今年三月臺灣海基會舉辦25周年紀念論壇上,前陸委會主委陳明通也提出“九二共識”實為“九二諒解”。您怎麽看“九二共識”在台灣的語境和討論?
答:1992年海基會和海協會在香港進行商談,時任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在會談中使用“諒解”兩字,因而有“九二諒解”的說法。但我方當時提出的方案,都是基於一個中國的框架下,我們說的“一中”就是中華民國,大陸的底線也是保持一個中國原則。
所以台灣前總統馬英九說“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大陸則說“九二共識”四個字,一中不表。但就算馬英九說了“一中各表”,也沒有因此斷了兩岸交流,這是因為國共兩黨之間還有基本的互信。
不管是“九二共識”、“九二諒解”,這些用語都是名稱,實質內涵只要“雙方合意”就存在。重點還是在彼此有沒有互信,雙方從過去到現在、還有言行之間是否一致。
至於大陸為什麽現在要把“九二共識”的核心意涵“一個中國”講白了?就是對兩岸關系不放心。
前幾周,所有人的焦點都放在南海仲裁案之際,國台辦卻突然在網站上發表專文詳述“九二共識”的由來,用資料佐證為什麽“九二共識”存在。對台灣來說,繼續爭論有或沒有“九二共識”已不是核心問題,因為大陸正在把政治論述清晰化。
問:您曾說“九二共識”是台灣目前處理兩岸關系的最佳戰略,但按照剛才的說法,大陸正朝向論述清晰化,台灣還有空間通過“九二共識”在兩岸關繫上打模糊仗嗎?
答:對當前的大陸而言,認為“台灣需要大陸”勝於“大陸需要台灣”。台灣因為國際政經結構被限制在一個框框內,這讓大陸可以採取一項策略,寧可堅持“九二共識”這項原則,讓時間創造、還有累積對民進黨的壓力。
對蔡英文而言,如果現在讓步、立刻接受“九二共識”,如前面所談,她會立即引發台灣內部的治理危機。
兩岸關系目前停滯發展,還有一段時間才會顯現出沖擊,蔡英文該怎麽運用這段時間來化解大陸丟來的壓力、凝聚台灣內部的共識,還有嘗試找出兩岸共同接受的基礎,蔡英文還有一段時間,但這樣的時間會有多長,不知道。
問:您提過一個觀點,認為台灣對大陸缺乏邏輯性的理論和論述,特別是國民黨。這背後是由什麽樣的文化或結構所造成?
民進黨在黨外時期就靠論述起家,當台灣經歷民主化、本土化到建立台灣意識之後,朝向台獨發展是順水推舟,其實沒有必要建立對大陸的論述。至於國民黨,在被認為是台灣外來政權之後,統治正當性面臨很大的挑戰,但國民黨擅長打組織戰,與地方的聯結在於利益,而不是理念與論述,再加上內部資源多,黨的文化反而限制了它去建構兩岸政策的論述。
這是為什麽我認為台灣看兩岸關系需要新的論述和架構思維,不應該陷入統獨問題。在談統獨之前,應該要先談convergence。什麽是convergence,雙方有類似的價值,雙方能相互理解尊重,趨向同理同心。
問:那對北京來說,能用什麽樣的新思維看兩岸關系?
答:北京過去談兩岸關系都習慣看領導階層的互動,但更重要是人與人、社會與社會之間的互動,互動要變成良性互動,需要時間。就像臺北市市長柯文哲之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說的,“要有交流、才有認識;有認識、才能瞭解;有瞭解、才能諒解,進而相互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