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從高空俯瞰內蒙古庫布齊沙漠,一排排整齊列陣的板塊延綿沙地,為中國版圖「雄雞」背部披上了閃閃發光的盔甲,連美國太空總署(NASA)也曾發布衛星圖像,稱中國在打造「光伏長城」。本報記者近日身臨「長城」腳下探訪,得悉這片長達400公里的太陽能板陣,不僅要發電,還旨在治沙改變生態。
人類治理沙漠化是一大難題,「死亡之海」庫布齊沙漠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北部,總面積1.86萬平方公里,是內蒙古荒漠化較嚴重的地區。這個中國第七大沙漠,過去風沙肆虐、寸草不生。如今,一排排兩米高的藍色光伏板,整齊排列在黃沙之上,板下赫然長滿綠色植物。
水泥樁連片固沙 板下種綠植
「我們在沙漠中建設光伏項目,藉此實現沙漠的治理,將沙漠變為綠洲」。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能源局人員楊超介紹,每個光伏板都要打水泥樁,地下3米、地上2米多。「一兩個水泥樁起的作用可能微乎其微,但集中連片的面積大,密集的水泥樁打下去之後,它就能遏制原本移動的沙丘」。順着楊超手勢望去,不遠處高低錯落、光禿禿的沙丘,就是眼前「光伏海洋」以前的模樣。
細看發現,在一片片的光伏板下方還長着植物。現場人員介紹,沙漠光伏板可以減少地表水分蒸發,給植被提供遮蔭納涼的環境。當局還攙拌紅泥、沙石及生物肥料,改善貧瘠的表層土壤,便於植物生長,從而固沙。
而不同區域種植的植物類型有所不同。「在東邊的區域,我們引進了幾家養殖企業,牧草長成之後,再人工收割去飼餵奶牛。動物產出的糞便,則用來改良土壤,構成一個循環」。而在中間一些區域,則試驗種植中藥材,「看看這個環境適不適合這些植物生長」,楊超稱,當下首要目的是生態治理,暫不考慮經濟收益,「後期如果生態治理達到一定成果,就會考慮是否再種植可以產生經濟效益的植物」。
楊超又稱,為了保護水資源,工程不使用黃河水或深井水,而是使用達拉特旗南部礦區的疏乾水(煤礦開採過程中,為了降低地下水位,抽排出的地下水)。這些疏乾水經過淨化處理,達到地表三類水標準後,再透過地下管道引到園區。
疏乾水澆灌 已生態修復5萬畝
這個「達拉特光伏發電應用領跑基地」目前累積實施生態修復5萬畝,也是鄂爾多斯正建設的庫布齊沙漠「光伏長城」工程中的項目之一。
「光伏長城」工程浩大,是在庫布齊沙漠北邊、黃河以南打造的「防沙治沙一體化」示範帶,全長400公里、平均寬度5公里。工程自2018年開工建設,規劃總裝機規模將達100GW(一億千瓦),目前進度1/10,預計2030年完工後,每年產電2100億度,將為京津冀滬輸送電力。
項目也給當地農民帶來實質收益。楊超提到,周邊農民除了獲得土地補償,隨着光伏板鋪設完成,在光伏板運營維護、生態恢復方面,他們亦優先獲得就業機會。
(明报)
圖 – 內蒙古鄂爾多斯境內的庫布齊沙漠,曾經寸草不生、荒無人煙。近年推行「光伏長城」工程,既能生產綠色能源,又能防風固沙,改善當地生態。(沈燕媚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