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香港立法會選舉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後的第六屆立法會選舉,投票日定於2016年9月4日。當選議員的任期為4年。市民普遍希望能選出一些有理想、有正見、有魄力、有擔當、具正能量的地區代表,作為市民的喉舌、為市民爭取、保護、維持合理、合法的權益。選舉一事,引起各界高度的關注。
一、「仁王政治」─佛教治國之道
立法會選舉自然會牽涉到種種的政治問題,說到政治,我們都知道,佛教是提倡和平、慈悲的宗教;「仁王政治」是佛教推崇的治國之道。是教佛教勸誡統治者要清正廉明,實行仁政,愛民如己,以正義治理國家;《法句經》中說,一個快樂的國家,必須有一個公正的政府。那麼,一個公正廉明的政府如何才能夠得以實現?《佛本生經》裏提到了「十王法」(Dasa-raja-dhamma),即國王的所謂十種職責,它們是:
第一:豪爽、慷慨、慈善。執政的人,不可貪財,應當為人民的福祉服務,要廣行善施。
第二:必須有高尚的道德品格。絕不可殺生、欺詐、偷盜、剝削他人、邪淫、妄語及酗酒。
第三:為了人民的利益可以犧牲一切,要準備放棄一切個人的安樂、名聲,乃至生命。
第四:誠實正直。執行公務的時候,必須不畏強梁,不徇私情,正心誠意,對人民無惘無欺。
第五:仁慈溫厚,性情和煦。
第六:習慣節約,生活簡單,不耽奢華,克己端嚴。
第七:無瞋無恚,亦無怨毒。不懷芥蒂,不念舊惡。
第八:不尚暴力。不但本身不能傷害他人,並應提倡和平,阻遏戰爭以及一切運用暴力毀傷生命之舉。
第九:忍耐、自制、寬容、諒解。必須能夠忍受困苦艱辛、譏刺橫辱,不生嗔怒。
第十:不為反逆梗阻之事。就是說,不做違反人民意願之事,不阻撓任何有利於人民的措施的實施。換言之,治理國家,應與人民和諧相處。
一國當政者,如果具備上述德行,毫無疑問,這個國家一定是處於國泰民安,國強民富的鼎盛時期,人民自然享有安居樂業的幸福日子。印度的阿育王亦以上述十條為其立國之本,對內實施仁政,對外睦鄰友好、和平相處。
今天,世界風雲變化莫測,複雜多變。打開電視,翻開報紙,我們會看到恐怖在世界各地蔓延,宗教和民族間的衝突正日益加劇;人類的科技水平達到從未有過的高度,但卻解決不了身邊的矛盾與衝突。人類製造了無數高科技作戰武器,製造了可以毀滅地球家園無數次的核子武器,而所有這些武器都是用來毀滅人類自己的,我們生活在對未來層層的憂慮與不安之中。
因此,人類亟需找出一條治國安邦、平息戰爭、遠離恐怖的有效辦法來。佛教的教義思想可以為我們安邦治國提供借鑑與參考,可以幫助我們解決那些複雜棘手的問題。因為佛陀的教義就是非暴力、和平、友愛、慈悲、容忍、諒解、自私、不憎恨、求真理、求智慧、尊重一切生命的。
佛教的目的在於創造一個安靜祥和、幸福快樂的社會。這個社會就是完全摒斥了一切毀滅性的權力之爭、暴力之爭,遠離了一切勝負之見。人心清凈,不為仇恨、嫉妒、不善、貪慾所染惑。這就是早期佛教護國利民思想的精髓所在。
二、仁王護國思想與和諧社會
在大乘佛教經典中,最具代表佛教護國利民思想的,主要有《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法華經》和《金光明經》,並稱「護國三經」。在此護國三經中,特別是《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其中講述的是佛陀為波斯匿王等印度十六國王講說如何守護佛果、修持十地善行、守護國土以及受持念誦此經,可息災得福,護國安民,等等。
(1)《仁王護國般若經》
所謂「仁王護國」,就是說仁王見眾生痛苦,生起憐愍之心,並施予自在力加以護佑。「般若波羅蜜多」,是六度中的一度,能使眾生從苦惱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也就是說,眾生藉此般若法船,能安穩順利到達彼岸,恆受妙樂。「因此」,般若是能仁其國,能護其國的最高法要。
《仁王護國經》共分八品。其中中間六品全是說的護國之道。護國之道,又分為內護、外護。所以第二至第四品,此三品說的是內護;第五品〈護國品〉到第七品〈奉持品〉,這三品說外護。眾生身心為內護,身心之外的國土等自然環境為外護。所謂「護國」,就是要營造一個美好清淨的社會環境,亦即眾生賴以生存的外在境界。外境的美好莊嚴,在於自心清淨。如果自心不淨,人所生活的環境自然不能夠清淨。所以經中深刻闡揚先護內在身心,而後再護外在國土環境的深刻道理。
《仁王護國經》清楚地告訴我們,護國不離護心,護心與護國不二,護國須先護心。只有護持自心清淨無染,才能談及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改善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改善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才能真正消除外在的一切災難和痛苦。所以護國根本在於改善自心。改善自心的根本途徑在於啟發心智、增長智慧,走出迷誤、破除妄執。所以經中反覆強調護國先要護心,護心重在體悟般若智慧,可謂佛法護國思想的精粹。
任何時代,任何制度,國泰民安都是國家管理者矢志追求的目標。佛法的世間利益目標亦是利生、息災、安泰。作為國家的管理者,能夠充份利用佛法的護國利民思想,不失為走向社會和諧、國強民富的良方妙策。
(2)《佛為優填王說王法政論經》
另外,在《佛為優填王說王法政論經》中,佛陀對國家元首(即國主)應如何治國安邦,亦有詳細說明。優填王自從皈依三寶後,一直希望能以佛法治國,為此,他特地向佛陀請示為君之道。
國家元首,要如何執政,才能受到人民敬愛,舉國同樂,薄海歡欣,上下如意,而長治久安?佛陀曾對優填王開示了五個治國要領,值得現今及未來的執政者參考。執政者若能依照實行,不但能受到人人敬愛,自在無憂,而且還能摧伏冤敵,攝養自身,從事自他利他的事業。
依佛所說,治國要領有五:
一是恩養世間:國家元首(即執政者),對於百姓,要能施恩照顧,使其生活無缺;對於貧窮孤獨的人,能起出庫藏,隨力布施;對於違紀犯法的人,能寬恕矜愍,如理治罰。
二是英勇具足:國家元首,要足智多謀,文韜武略,運用自如。對於頑劣之徒,能予降伏;對於已經降伏的人,能予攝護。
三是善權方便:國家元首治國,要能通權達變,與強黨合作,軟言相對,以和為貴。
四是正受境界:國家元首的日常生活,不宜奢侈豪華,宜有正當的享受。尤其要注意飲食健康,且能與人同享。
五是勤修善法:國家元首,要具足淨信、淨戒、淨聞、淨捨、淨慧。相信因果,受持五戒,常聞佛法,捨財布施,具受灌頂。
同時,佛陀又告訴優填王十種能令聲譽日隆的功德:
(一)出生尊貴:宿植德本,前世佈施、供僧所得之福報。
(二)得大自在:能自在主政,不受制於人。
(三)性不暴惡:見群臣雖有小愆過失,容忍規勸,不馬上貶黜,不發粗言。
(四)憤發輕微:群臣百官縱有大愆違越,不以重法而刑罰之。
(五)恩惠猛利:有功則賞,有勞則勉,令屬下容易親近,不難承事。
(六)受正直言:廣納正言,不聽阿諛。
(七)善順先教:對先王所遺下的法制或舊臣,善加審思,抉擇其去留。
(八)顧戀善法:篤信因果業報,具足慚愧心,不作惡行,修福持齋,慈悲喜舍。(九)善知差別:對大臣百官,心無顛倒,一一了知他們的忠信、技藝、智慧等各種差別,知人善任。
(十)不行縱蕩:時時誡慎,不傲慢自大,不耽於欲樂。
佛陀對優填王說:「大王!如果你能增益以上這十種功德,就可以稱得上是『法王』,諸佛菩薩、天龍八部都會日夜加持你、護念你;不但如此,還能夠感得國境風調雨順,兵甲休息,諸國朝貢而福祚無邊。國土安寧,壽命長遠。」優填王聽聞佛陀說法,十分歡喜,全心全意信受奉行。
結語:
我們都知道,由於現代的政府是由民選的,所以政府就代表人民的權益。它為全體人民做整體的策劃、管理、經營和發展的事業,以保障每一個人的利益,並改善全體人民的生活品質及生活環境。因此,今日的政治理念必然是群體的、多元的、全民的權利與義務,而不是少數人的特權。由此可見,政治是社會組織的重要一環,關懷社會就不得不關心政治。
而佛教與政治間,可以說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係,政治需要佛教的輔助教化,佛教也需要政治的護持與弘傳。是故,今日佛教徒若以「弘法利生」為最大前提,對政治就不應抱持消極迴避的態度,相反地,應該更加地積極關心,直下承擔,建設貢獻,以佛教智慧的教理來淨化人心,改善風氣,為社會提供心理建設和精神武裝──但願佛教徒多一分呼籲,社會就能增一分平安與幸福。
一、「仁王政治」─佛教治國之道
立法會選舉自然會牽涉到種種的政治問題,說到政治,我們都知道,佛教是提倡和平、慈悲的宗教;「仁王政治」是佛教推崇的治國之道。是教佛教勸誡統治者要清正廉明,實行仁政,愛民如己,以正義治理國家;《法句經》中說,一個快樂的國家,必須有一個公正的政府。那麼,一個公正廉明的政府如何才能夠得以實現?《佛本生經》裏提到了「十王法」(Dasa-raja-dhamma),即國王的所謂十種職責,它們是:
第一:豪爽、慷慨、慈善。執政的人,不可貪財,應當為人民的福祉服務,要廣行善施。
第二:必須有高尚的道德品格。絕不可殺生、欺詐、偷盜、剝削他人、邪淫、妄語及酗酒。
第三:為了人民的利益可以犧牲一切,要準備放棄一切個人的安樂、名聲,乃至生命。
第四:誠實正直。執行公務的時候,必須不畏強梁,不徇私情,正心誠意,對人民無惘無欺。
第五:仁慈溫厚,性情和煦。
第六:習慣節約,生活簡單,不耽奢華,克己端嚴。
第七:無瞋無恚,亦無怨毒。不懷芥蒂,不念舊惡。
第八:不尚暴力。不但本身不能傷害他人,並應提倡和平,阻遏戰爭以及一切運用暴力毀傷生命之舉。
第九:忍耐、自制、寬容、諒解。必須能夠忍受困苦艱辛、譏刺橫辱,不生嗔怒。
第十:不為反逆梗阻之事。就是說,不做違反人民意願之事,不阻撓任何有利於人民的措施的實施。換言之,治理國家,應與人民和諧相處。
一國當政者,如果具備上述德行,毫無疑問,這個國家一定是處於國泰民安,國強民富的鼎盛時期,人民自然享有安居樂業的幸福日子。印度的阿育王亦以上述十條為其立國之本,對內實施仁政,對外睦鄰友好、和平相處。
今天,世界風雲變化莫測,複雜多變。打開電視,翻開報紙,我們會看到恐怖在世界各地蔓延,宗教和民族間的衝突正日益加劇;人類的科技水平達到從未有過的高度,但卻解決不了身邊的矛盾與衝突。人類製造了無數高科技作戰武器,製造了可以毀滅地球家園無數次的核子武器,而所有這些武器都是用來毀滅人類自己的,我們生活在對未來層層的憂慮與不安之中。
因此,人類亟需找出一條治國安邦、平息戰爭、遠離恐怖的有效辦法來。佛教的教義思想可以為我們安邦治國提供借鑑與參考,可以幫助我們解決那些複雜棘手的問題。因為佛陀的教義就是非暴力、和平、友愛、慈悲、容忍、諒解、自私、不憎恨、求真理、求智慧、尊重一切生命的。
佛教的目的在於創造一個安靜祥和、幸福快樂的社會。這個社會就是完全摒斥了一切毀滅性的權力之爭、暴力之爭,遠離了一切勝負之見。人心清凈,不為仇恨、嫉妒、不善、貪慾所染惑。這就是早期佛教護國利民思想的精髓所在。
二、仁王護國思想與和諧社會
在大乘佛教經典中,最具代表佛教護國利民思想的,主要有《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法華經》和《金光明經》,並稱「護國三經」。在此護國三經中,特別是《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其中講述的是佛陀為波斯匿王等印度十六國王講說如何守護佛果、修持十地善行、守護國土以及受持念誦此經,可息災得福,護國安民,等等。
(1)《仁王護國般若經》
所謂「仁王護國」,就是說仁王見眾生痛苦,生起憐愍之心,並施予自在力加以護佑。「般若波羅蜜多」,是六度中的一度,能使眾生從苦惱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也就是說,眾生藉此般若法船,能安穩順利到達彼岸,恆受妙樂。「因此」,般若是能仁其國,能護其國的最高法要。
《仁王護國經》共分八品。其中中間六品全是說的護國之道。護國之道,又分為內護、外護。所以第二至第四品,此三品說的是內護;第五品〈護國品〉到第七品〈奉持品〉,這三品說外護。眾生身心為內護,身心之外的國土等自然環境為外護。所謂「護國」,就是要營造一個美好清淨的社會環境,亦即眾生賴以生存的外在境界。外境的美好莊嚴,在於自心清淨。如果自心不淨,人所生活的環境自然不能夠清淨。所以經中深刻闡揚先護內在身心,而後再護外在國土環境的深刻道理。
《仁王護國經》清楚地告訴我們,護國不離護心,護心與護國不二,護國須先護心。只有護持自心清淨無染,才能談及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改善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改善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才能真正消除外在的一切災難和痛苦。所以護國根本在於改善自心。改善自心的根本途徑在於啟發心智、增長智慧,走出迷誤、破除妄執。所以經中反覆強調護國先要護心,護心重在體悟般若智慧,可謂佛法護國思想的精粹。
任何時代,任何制度,國泰民安都是國家管理者矢志追求的目標。佛法的世間利益目標亦是利生、息災、安泰。作為國家的管理者,能夠充份利用佛法的護國利民思想,不失為走向社會和諧、國強民富的良方妙策。
(2)《佛為優填王說王法政論經》
另外,在《佛為優填王說王法政論經》中,佛陀對國家元首(即國主)應如何治國安邦,亦有詳細說明。優填王自從皈依三寶後,一直希望能以佛法治國,為此,他特地向佛陀請示為君之道。
國家元首,要如何執政,才能受到人民敬愛,舉國同樂,薄海歡欣,上下如意,而長治久安?佛陀曾對優填王開示了五個治國要領,值得現今及未來的執政者參考。執政者若能依照實行,不但能受到人人敬愛,自在無憂,而且還能摧伏冤敵,攝養自身,從事自他利他的事業。
依佛所說,治國要領有五:
一是恩養世間:國家元首(即執政者),對於百姓,要能施恩照顧,使其生活無缺;對於貧窮孤獨的人,能起出庫藏,隨力布施;對於違紀犯法的人,能寬恕矜愍,如理治罰。
二是英勇具足:國家元首,要足智多謀,文韜武略,運用自如。對於頑劣之徒,能予降伏;對於已經降伏的人,能予攝護。
三是善權方便:國家元首治國,要能通權達變,與強黨合作,軟言相對,以和為貴。
四是正受境界:國家元首的日常生活,不宜奢侈豪華,宜有正當的享受。尤其要注意飲食健康,且能與人同享。
五是勤修善法:國家元首,要具足淨信、淨戒、淨聞、淨捨、淨慧。相信因果,受持五戒,常聞佛法,捨財布施,具受灌頂。
同時,佛陀又告訴優填王十種能令聲譽日隆的功德:
(一)出生尊貴:宿植德本,前世佈施、供僧所得之福報。
(二)得大自在:能自在主政,不受制於人。
(三)性不暴惡:見群臣雖有小愆過失,容忍規勸,不馬上貶黜,不發粗言。
(四)憤發輕微:群臣百官縱有大愆違越,不以重法而刑罰之。
(五)恩惠猛利:有功則賞,有勞則勉,令屬下容易親近,不難承事。
(六)受正直言:廣納正言,不聽阿諛。
(七)善順先教:對先王所遺下的法制或舊臣,善加審思,抉擇其去留。
(八)顧戀善法:篤信因果業報,具足慚愧心,不作惡行,修福持齋,慈悲喜舍。(九)善知差別:對大臣百官,心無顛倒,一一了知他們的忠信、技藝、智慧等各種差別,知人善任。
(十)不行縱蕩:時時誡慎,不傲慢自大,不耽於欲樂。
佛陀對優填王說:「大王!如果你能增益以上這十種功德,就可以稱得上是『法王』,諸佛菩薩、天龍八部都會日夜加持你、護念你;不但如此,還能夠感得國境風調雨順,兵甲休息,諸國朝貢而福祚無邊。國土安寧,壽命長遠。」優填王聽聞佛陀說法,十分歡喜,全心全意信受奉行。
結語:
我們都知道,由於現代的政府是由民選的,所以政府就代表人民的權益。它為全體人民做整體的策劃、管理、經營和發展的事業,以保障每一個人的利益,並改善全體人民的生活品質及生活環境。因此,今日的政治理念必然是群體的、多元的、全民的權利與義務,而不是少數人的特權。由此可見,政治是社會組織的重要一環,關懷社會就不得不關心政治。
而佛教與政治間,可以說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係,政治需要佛教的輔助教化,佛教也需要政治的護持與弘傳。是故,今日佛教徒若以「弘法利生」為最大前提,對政治就不應抱持消極迴避的態度,相反地,應該更加地積極關心,直下承擔,建設貢獻,以佛教智慧的教理來淨化人心,改善風氣,為社會提供心理建設和精神武裝──但願佛教徒多一分呼籲,社會就能增一分平安與幸福。
(作者爲香港西方寺住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