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蓝雨
奥运会前,国际奥委会的裁决,即是否允许俄罗斯代表团参加里约热内卢奥运会的决定权交给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让各个单项协会自己决定是否对俄国运动员实施全面禁赛。实际上是对俄罗斯的羞辱,俄罗斯体育界成为西方肆意玩弄莫斯科的工具。
由加拿大法学教授迈凯伦起草的报告,指俄罗斯在索契冬奥会期间,由国家主导有组织地使用兴奋剂,并对此进行掩盖。于是,包括美国、加拿大、日本等西方国家的反兴奋剂机构,联名向国际奥委会要求禁止所有俄国运动员参加里约奥运。从联名提议的名单很轻易就让人得出,这项禁赛裁决,其实就是美俄斗法的延伸,是从政治军事的较量,延伸至体育。这本身是对神圣的奥运精神一种背叛。
俄罗斯当然明白,指摘这份报告夸大,并声称有美国情治人员提前接触尚未公布的报告,并有可能参与确定报告的基调与内容,认为这是西方自乌克兰危机对俄实施经济制裁后的政治制裁,目的是在国际范围内孤立俄国。
过去,相应制裁也只是针对运动员及教练,并没有上纲上线到针对国家的地步。假若今次爆发丑闻的不是俄罗斯,而是同西方友好的其他国家,恐怕掀不起这麽大的波澜。
其实,运动员服用兴奋剂问题,是各国体育界普遍性的顽疾,无论是发展中国家抑或是发达国家的运动员,都出现过类似问题。以美国为例就更有“贼喊抓贼”的情况。根据美国《纽约时报》自己题为《美国曾多年使用兴奋剂,大家都视而不见》的报道,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美国都有在奥运会上使用兴奋剂的严重问题,并且受到美国奥委会鼓励。其中曝光的一宗,就是1987年,当时被美国寄予厚望的美国滑雪运动员克里•林奇抵达德国,在那裡医生给他输了血,增加了他的红细胞数量,提升了他的耐力。两天后,他在滑雪世界杯上获得了两项运动亚军——这是美国在该项赛事上的最好成绩。然而,骗局终被揭穿,林奇都供认不讳。原来,美国滑雪两项运动项目时任负责人吉米•佩奇批淮了他们使用兴奋剂的计划。国际滑雪联合会对林奇终生禁赛,但美国奥委会对佩奇却是从轻发落,他不仅没丢掉饭碗,还获得了新职务。
若按照以上事实,里约奥运400米赛后澳洲游泳选手霍顿对孙杨说的话,同样可以用到美国运动员身上。霍顿缺德的言论,澳洲泳协庇护的所为,实在令“普世价值”丢人。
想当年,中国首次申办奥运会,也因人权因素被西方阻挡在门外。体育运动看似单纯的竞技比赛,实际上政治无处不在,在西方掌握话事权与国际规则的大背景下,奥运会亦是美国用来对付中俄的利器。
本届奥运,中国奥运代表团遭遇的各种不公,数不胜数,难怪有网民慨叹,有裁判的比赛,中国队都难赢。
都说「政治归政治,体育归体育」,然而揆诸现实,两者早已密不可分,而夏季奥运作为全球最瞩目的体坛盛事,更是大国间政治角力的「斗兽场」,就算里约奥运出现的难民代表队都无法掩饰。不仅如此,21世纪出现“难民代表队”,更是对人类,对奥运精神的莫大讽刺,时光倒流回古希腊,也不曾有“难民代表队”!
不管怎么说,只要大国角力一天存在,体育将永远无法摆脱政治的干扰,难言淨土,而运动场外的攻守胜负,亦将永远是衡量各国实力的一把标尺。所谓奥运精神,经西方大国政治化后,进行的已经不是单纯的体育竞技,而是关乎生死的政治较量。国际关系更趋复杂和分化,奥运会的“金牌”含金量大大降低。下届奥运将在东京举行,以目前日本经济疲不能兴、政府财赤和负债比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再加上日本在亚太煽风点火,复辟军国主义,东京奥运是祸是福实在难料。
難民隊柔道選手米森加(Popole Misenga)在奧運男子90公斤級出賽,雖於16強止步,仍寫下歷史,成為奧運史上第一位贏得比賽的難民柔道選手。
(猫眼社评,逢周一,周三,周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