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殖民地时期的香港,据说真正拥有权力的四个机构是香港总督、汇丰银行(HSBC)、强大的贸易公司怡和集团(Jardines)以及赛马会(Jockey
Club)。玩笑称,权力大小并非这个排序。
时过境迁,如今各方的影响力更加分散。但是,虽然这里拥有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和广阔无边的海景,香港仍然保留着很多“俱乐部”氛围。如今,香港的银行家担心,他们最重要的机构之一——香港交易所上市委员会(Listing
Committee)乃至香港作为全球筹资中心的地位正面临威胁。
这种危险感来自于有关首次公开发行(IPO)批准架构的改革方案。这份由香港证监会(SFC)和香港交易所(HKEx)联合提出的改革方案,旨在简化上市流程并提高透明度。
在香港即将连续第二年在IPO总规模上领衔全球交易所之际,银行家和其他IPO顾问担心,他们的重点业务之一正陷入危险。拟议的改革将限制上市委员会的作用。该委员会拥有28个委员,在港交所的主持下运作。其成员包括银行家、律师、会计、公司高管,他们负责批准或叫停香港的IPO。
如果说被选为赛马会董事在香港仍然是受到高度推崇的社会荣誉,那么在金融领域具有类似地位的就是上市委员会。委员的雇主会向潜在客户吹嘘他们的委员身份,以证明他们背景不俗。赢得委员资格的依据是在把握上市委员会的过程方面的假定技能。“市场参与者在香港拥有的话语权超过任何地方——即使在改革后也仍然会是这种情况,”一位改革支持者表示。
这场角力的背景是,尽管IPO非常成功,但是香港市场出现了一些尴尬的局面。香港股市会出现
壮观但令人费解的疯涨或暴跌。
汉能薄膜发电(Hanergy Thin
Film)便是一个例子:这家太阳能电池板设备制造商的股票迅速飙升,之后在2015年,其股票在24分钟内意外暴跌47%,市值蒸发190亿美元,随后该公司要求停牌,至今仍未发表声明。
在市场的另一端,小型企业的表现甚至更加具有戏剧性。上个月,市值6100万美元的饮食概念(Dining
Concepts)在首个交易日大涨1700%。原因可能是某些投资者押注这家特许餐厅运营商日后会成为现金壳公司——换句话说,它可能会成为内地企业用来反向收购、避免IPO全套流程的工具。
尽管上市委员会努力阻止,但此类借壳上市的情况非常普遍,以至于一家公司决定出售其主要资产、成为潜在现金壳公司的举动促使贝莱德(BlackRock)
20多年来首次针对其投资对象之一发表公开批评。
此外,还存在在越来越高的程度上利用基石投资者帮助搞定上市的问题。今年出售的IPO股票中超过半数流向了大型投资者,他们接受6个月的锁定持股期,在禁售期结束后往往也不出售持股,这使新上市公司真正的自由流通股减少了一半。
根本问题是,香港市场零打碎敲地成长,无法适应中国崛起。内地企业是香港市场的命脉,但它们也是基石投资和借壳上市的最大用户。与此同时,上市委员会是殖民时期遗留的机构。即使港交所本身的地位也较为尴尬:它垄断着股票交易,并为此接受政府对其董事会的控制。不过,它也是一家以赢利为目的的交易所,同时还是市场的监管者。
这还不算,这座俱乐部风格城市的多数圈内人在社交场合都是熟人,大家在餐桌上讨论市场的情形多于伦敦和纽约。“这就是香港的魅力,”一名在街上碰到熟人便得到工作的经纪商称,“香港市场或许有点狂野西部的味道,但是这也是它的吸引力所在。”
此类评论无疑会让香港证监会不寒而栗。但是这突显了该监管机构在尝试从根本上重新设计这样一个零打碎敲制度时面临的挑战艰巨性,无论该制度有多少缺陷。
英国《金融时报》 珍妮弗•休斯 译者/马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