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时报讯】香港智明研究所研究总监许祯撰文指。眼前西九故宫一案,或有过度炒作之嫌,却不算无的放矢。在此过程中,林郑「好打得」战斗格,以及AO的高傲气焰,分分钟引火烧身、自曝其短。在记者会上,林郑自言表现甚佳,毋须向公众道歉;笔者却认为,林太大可向受委建筑师,以及故宫院长,深深一鞠躬。
林郑战斗格自曝其短 谦卑才让人进步
对于西九管理局和董事会,在没有公众谘询情况下拍板,有否违反立会相关条例,笔者认知不深。但作为重大土地开发及建筑项目,过去 1
年多来,西九故宫走过的路,不合香港专业流程,却甚为明显,必须深刻反省之。
首先,在记者会中,林郑表示西九故宫,原来不是港方向相关部门争取的成果,反倒是源自故宫院长的灵机一触。既主动一方在北京故宫,港人自然有接受与否,或如何接受的问题。这不见得是「吊高来卖」,反而是尊者彼此关系与权益的正常态度。此外,既然这是出于故宫良好意愿,只是港府如何配合的问题;那麽,在该项目的蕴酿阶段,也不涉京港关系。国家领导人并未参与其中,又岂有尴尬可言?
及早作公众谘询,不只得以掌握港人意愿;也可从效益、可行性、发展方向等领域,集思广益。说到底,林郑选择保密,还是「官本位」思维,并不相信民间智慧,可以匡正、优化其构想。港府与港人,早就不是「授」与「受」等级森严的关系;能否平视民众,视民间力量为合作、互补对象,正是林郑一大挑战。
长年深居府院的林郑司长,在文艺发展、项目定位、设计意念、城市开发方面,恐怕高不过民间智者和各界专才。想当年,就是一伙大学生、中学生,在旧立会门外向民主派传纸仔,问及「一地两检」及「超支风险」,而将郑汝桦问至口哑哑。学生哥当年的高瞻远瞩,成为今天张炳良教授案前的悬而未决。
无论多位高权重,任何人都会犯错,谦卑才让人进步。在互联网时代,任何高阶学者、官员,都要远离象牙塔、走出 comfort
zone,直面所有人的指正。须知道,批评不仅是所有平民的权与责;虚心受教,也必然让政府决策得更好。眼前,林郑却犯了最典型的 AO 病——「不知道自己的不足,是
21 世纪最致命的不足」。笔者不知道有求的官胆大、还是无求的官胆大;却记得 George Orwell
在《1984》透过真理部说出「无知即力量」一语。而小说家王朔,也著有《无知者无畏》文化短评集。
林郑动机未必不纯 更可能是判断力不足
认为将西九故宫的知情范围控制在数人之内,就可以作出英明决策,才是眼前争议的肇因。林郑对于自身及其团队的文化视野、民情掌握和知识结构,并不足以驾驭西九故宫而毫无认知。有记者问及林郑有否「私利」考虑。笔者无意去猜度「滴水不漏」背后的「阴谋」;反而相信西九故宫争议,主要是出于林郑的判断力不足,而不一定是动机不纯。
但凡参与过发展项目者,无论任务是完成公共建设还是商业建筑,从「初始规划」、「概念设计」到「建筑设计」,由同一个企业、同一位建筑师、带领同一个团队,以直接委任形式,而无任何独立面试、公开竞赛,「由头包到尾」实在让业界譁然。在此过程中,业主或出资者,又未见委派任何独立「工程监督」或「成本控制顾问」,将如何确保公共资源的善用、公众利益受保障?
无论我们是否满意眼前的民主程度和政制设计,香港民智已开,我城早已告别「伦敦恩赐」,「港督—汇丰—马会」执行的殖民时代。在公共资源丰沛的今天,并不是华永会、马会包底,港人就欣然接受、感谢解囊。所谓出鸡出豉油的比喻更是不伦不类,一块填海得来、面积以十万尺计的临港地,又怎会是最不值钱的「吉碟」?
笔者深信,严迅奇先生的设计能力和艺术眼界,在本地建筑师当中,堪称大师无愧。严先生固然深得西方现代主义真传,其作品兼具高度美感与成本效益之馀,也含蓄地展露出传统文化底蕴,让尖端技术与中国艺术兼融。愚以为,中外设计师为中国作博物馆,最佳者不过美国贝聿铭、中国王澍,以及香港严迅奇
3 人。西九故宫从项目研究到细节设计其流程有乖常理,还未成事就先让建筑师名声打折扣。如林郑要各向港人道歉,第一个对象,恐怕是严先生本人。
在创作层面,笔者从不怀疑严迅奇完成故宫分馆设计的专业能力与文化品味。然而,在项目管理和策划方面,孙明扬口中「自视甚高」的林郑,恐有「自视过高」之嫌。可以想像,假如主事官员跳过谘询、直接拍板,却取得前所未见的理想效果;务实的香港人,也会考虑成本效益,不见得就此死咬不放。出身政务官的林郑,是否具备足够的远见、领导力和论述能力,却在此过程中充分曝露。为政者,当然讲求「经权恒变」,不能一本通胜睇到老。让人遗憾者,不是港府违背了常规,而是事后既提不出理据,也看不到殊效。
一年多以来,故宫分馆计划启动至今,林郑欠缺足够文化素养和历史视野,向市民说清故宫来港,对本地艺术创作、文化氛围、学术研究的重大意义。以十年前熊猫作贺礼作比喻,到近日旅游界的鼓掌相迎;其实都把故宫的镇国之宝,贬低成主题公园裡的超级英雄,甚或成龙大哥在尖东的水泥手印。林郑潜意识裡这就是吸引游客,以及港人日常休憩诸多选项之一而已,完全无法突出故宫在人类历史文化上的独一地位。平情而论,如故宫对一个城市的精神作用,仅仅如此有限和低层次,港人当然不值得为其更动程序。就此而言,如西九风波导致林郑向北京道歉,该位友人很可能是故宫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