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时报讯】曾被规划为核反应堆大厅的「816」厂,当年在中苏决裂的大环境下,由时任总理周恩来拍板兴建。惟项目之巨,先后出动6万多名工兵参加,造价估算折合逾58亿港元,亦最终在完成85%时被叫停,令当年不少参建老兵都不胜希嘘。
属于「三线建设」产物的「816」,是中国首次尝试在没有苏联人员参与下建造的核工厂,参照中苏联建的甘肃「404」工程作「複製」,1966年由周恩来亲自批淮建造,估算总投资超过7.46亿美元(折合逾58亿港元,在当年则约合3.59亿美元)。
惟「816」启动时,正值「十年浩劫」文化大革命之初,基地内当权派、造反派持续争斗,严重拖慢了工程进展。当年负责挖洞的工程兵,受僱修路的民工,甚至炊事员也被各派组织争相吸纳。
工程反覆拖延下,18年时间投入超过6万人,也只能完成85%,更随着1980年代苏联攻打阿富汗陷入拉锯战,加上其后中美建交,战争不再迫在眉睫,中国着手将大量项目「军转民」,「816」被突然叫停。
一度被用作化肥厂、养菇场的「816」最终在2010年重焕生机,成为旅游景点,但曾参与工程的老兵陈怀文参观后,向外媒直指当年是为国家工作,慨叹如果早知最终会变景点,「那我们根本就不会参与」。
816探秘:工兵与世隔绝 选址小镇从此消失
当年「816」工程保密工夫十足,工兵对整个项目都不清不楚,而设施内部更特别兴建学校、市场和医院等配套,以便将工兵们「与世隔绝」。而当年中共核工业部最终选定在涪陵白涛镇尖子山兴建后,白涛镇这个地名更从此由地图上完全消失。
已去世的前「816」厂总工程师宁志敏早年曾忆述,小组当年提出3个备选地点,但考虑到重庆选址背靠乌江,水量充足,群山环绕下亦较为隐蔽,最终决定在当地白涛镇尖子山修建,并为此将白涛镇完全「撤销」。
据了解,当年修建工兵主要为年轻士兵,很多人刚入伍都以为要奔赴北京,结果却被分到「816」工地,并仅以小型钻机、炸药和工兵铲来开凿坚硬的岩石。
「我老伴当年问我我也不说,就只说在施工。」老兵王海良指当年为高度保密,修路的民工都不淮进洞,要由新兵们分区挖洞,而每名工兵都有个人出入证,上面标明工作地点,严禁随意走动。由于保密纪律,王海良隐瞒家人几十年。
2010年时任涪陵旅游局局长的李廷勇,于「816」开放曾上电视节目,他表明起初也只获告知「816」的代号,「干甚么的也不知道,觉得挺神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