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泛民媒体连照片也是摆正曾俊华的,该图便是例证
评论员 蓝雨
3月26日是新一届香港特首选举日,各方势力都频频出动,但再乱也不影响选举格局。周五猫眼社评赶在26日前撰文。
自泛民选委“民主300+”一致决定百分之九十八支持曾俊华后,三人候选特首即成为林郑月娥与曾俊华之争,胡国兴被泛民用完即弃。
相对而言,曾俊华的竞选准备工作较早上路,公关手段胜过对手,加上採取模糊策略,避重就轻,颇能讨好市民尤其是年轻人;而泛民各党派亦全力协助,结果是民意支持度持续领先。曾营中人期望曾俊华的高民望或会动摇部分边缘或游离建制选委,可以暗票形式过票予他,加上泛民在最后关头放弃胡国兴,动员阵营内逾三百票押注曾俊华,希望能有奇迹出现。
胡官的政纲及在论坛上的表态与说词,最接近泛民的立场与期望,却不获「民主300+」的推荐,反而在不少关键节点如重启政改及二十三条立法等,明显较含糊及语焉不详的曾俊华却得到认同。胡国兴花了不少心思与曾俊华合力打击林郑并充当重炮手,获得泛民的好评如潮,可惜除了自我感觉良好外,只剩“潇洒走一回”的结局,更暴露出胡国兴的政治真面目,让人认清其背后的西方在港司法势力尤存。被泛民抛弃实在是咎由自取,落得一个笑柄。
泛民对胡大法官用完即弃,事出有因。皆因泛民的大金主,有“汉奸黎”之称的黎智英早早就公开支持曾俊华,也不断制造各种民意,制造曾俊华民意“高企”的现象,一来为曾俊华造势,二来希望能拉拢游离派的选票,三来也是最别有用心的就是营造林郑月娥“低民望”的形象,变相对抗中央安排。
但很多人都知道,所谓民意调查,特别是别有用心的针对性,选择性民调,自美国总统大选后价值迅速减低,参考性不大,做秀的成分更多。因此,曾俊华的所谓高民望,更多是泛民吹出来的一阵虚火而已。曾俊华更不断以此作为“竞选武器”挂在嘴边攻击林郑。却浑然不知民意就算是真实,却也不能当饭吃的道理,台湾蔡英文就是个例子,竞选时民意高企,现在连马英九都不如。曾俊华连民望如浮云这样的道理都不懂,还沉醉在“高民意”气氛中,十分缺乏政治智慧和幼稚。
这里一提的是,占中乱首戴耀庭,策划的为期10日的特首选举民间投票19日结束时,投票人数不足6万人,与原定目标100万人参与仍然相距甚远。意图利用“民望”阻击特首选举的目的落空,灰溜溜收场。而汉奸黎不断为曾俊华催票,把曾俊华包装为“代表大多数香港人“,目的所在大家不难明白,因为曾俊华是英国殖民旧主的”家臣“,在香港回归的关键年份任”千古罪人“彭定康的私人秘书,今时今日能坐上财政司司长的位置已经是”潜伏“成功了,其任内故意年年”估错预算“,目的正是不想特区政府还富于民,不想特区政府改善民生,只想暗中制造社会底层对政府的怨气,激化社会矛盾。笔者认为,泛民在立法会拉布,阻止特首施政,而曾俊华在其位置上”不作为“,实质是变相的”拉布“,区别就是泛民明拉布,曾俊华暗”拉布“而已。
曾俊华在竞选论坛时说,自己是唯一候选人取得跨党派支持,指未来5年管治若只得一部分光谱支持,香港会进一步撕裂,令人非常担心香港变成“撕裂2.0”。这也是很片面的观点和对选委的威胁。例如,支持林郑580票入闸,和支持曾俊华165票入闸竞选特首而言,谁当选都会有“反对派”产生,也就说撕裂是很正常的,不能说曾俊华当选,香港社会就不会撕裂,相反,在建制派为主流的香港社会和立法会,曾俊华当选的话,其撕裂将比林郑更大,若林郑是撕裂2.0,那曾俊华就是撕裂4.0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竞选论坛上,虽然曾俊华就民望问题紧逼林郑月娥,但曾俊华自己也遭市民质问。有市民问曾俊华,有长者、残疾人士团体曾多次邀约见面,曾俊华承诺作出安排但最后石沉大海。
其实,这特首选举表面不管刺激与否,都无法掩盖中西方对香港的治权之争这一实质。西方势力以美英德日为首,借大金主黎智英之手,一直对竞选插手。
笔者之前曾撰文,指出香港特首之争是东西方治权之争,曾俊华就是代表西方殖民势力的人,属于英国撤退前埋下的第三梯队人马,面对垂手可得的特首宝座,又岂会被中央政府三番五次地劝退呢?但是,中央早前已经强调对特首的任命权不是虚的,这种表态,无疑封堵了泛民的奢望。因此,得不到中央信任,曾俊华的“高民望”虚火又有何用呢?其实曾俊华所谓的高民望,正是由黎智英及其资助的一众民主派吹嘘得来,随时一投完票就会泻下。
有趣的是,由于汉奸黎的名声已经发臭,他越支持曾俊华,曾俊华反而受害。港媒报道,与美国关系密切、外号「汉奸黎」的一传媒黎智英,自爆曾赴美会见多位美国鹰派前高官及军方高层,并大讚新任总统特朗普的强硬对华政策,就怕外人唔知自己是「汉奸」。3月22日更在旗下两大刊物《苹果日报》及《一週刊》同日亲自撰文发功,讚到曾俊华天上有、地下无。其中《一週刊》更以封面故事报道,指曾俊华拥有高民望这件「终极武器」,加上盛传获得个别地产商支持,可以逼使中央转为支持他做特首云云。吹捧特首候选人曾俊华坐拥高民望,有望好似5年前的梁振英一样,以民望胁迫中央,最后爆冷胜出。但同日却有报章爆料,指称早年移居美国的曾俊华,其支持者与美国政府关系密切。也有报章22日为曾俊华的一个义工组织「起底」,指当中两名负责人曾任职一间与美国政府关系密切的公司。加上曾俊华曾在美国定居、其太太及子女均为美国籍等,令人更加确信他不获中央信任,好难好像当年的前政务司司长唐英年般,在参选特首落败后迅速与北京修复关系。
对上述各种报道,曾俊华22日就两度透过其竞选办公室发表声明,否认有意藉民望胁迫中央或获得美国支持,显示他或其支持者仍对北京有所求,不想公开与黎智英綑绑,更想与黎智英“切割”,不想走上与中央对抗的不归路,也想为选举后留条后路,避免最终悲剧收场。泛民能对胡国兴大法官用完即弃,为何对曾俊华例外?相信选后,曾俊华会倍感政治的残酷。
其实,曾俊华在不顾中央政府三番四次劝退,甚至许诺其到亚投行任职的情况下,仍一意孤行参选,根本不谙熟政治游戏,本身就已经踏上与中央对抗的不归路—这是一条政治不归路,结局注定充满唏嘘和悲情。
种种迹象显示,林郑月娥将是赢家,应无悬念。林营中人期望林郑能取得七百票以上,大比数抛离曾俊华。但从务实的层次看,六百至七百票也是可以接受的结果,毕竟赢了就是赢了,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林郑打的是逆境战,面对泛民阵营利用曾俊华及胡国兴的联手夹击,这场选战的难度极高。
但表面看好像选情激烈,其实有经验的政界中人早已知道结果,选举由有票在手的选委决定。这自然是手握逾八百票的建制派阵营决定了。因此,周日之前的选举格局,依然保持稳定。
本报特约评论员蕭十一狼早在2016年11月21日在《熊猫时报》撰文《蕭十一狼:香港特首率先看》一文中,就分析看好林郑将当选,那时梁振英还没宣布弃选。当梁振英弃选后,蕭十一狼12月26日更直接以《香港特首选战解局(下)~首任女特首诞生》为题,直接宣称林郑胜选,自信成功预测特朗普当选后预测再下一城。
笔者认为,当前舆论将转往后选举期的政治动向,下届政府的施政重点以及组班问题,这成为各界的关注焦点;当然,新旧政府的换届交接能否顺利过渡,也是一大问题。
未来的特首,有责任拉近北京与主流港人的距离。让国家领导人、涉港部门、中港保守派,与具有引导作用知识阶层,以及普罗大众,就敏感问题作坦诚沟通;自然是特区政府,尤其是特首本人第一职责。
从20到40岁的香港人,早已不太著墨「从哪裡来」,只关心社会和下一代「往何处去」。林郑设立一系列委员会,既希望发展青年事务,又意图吸纳新一代就不同施政范畴的意见,其初衷值得称许。但是,沿用殖民时代「行政吸纳政治」模式,让人有今夕何夕之叹。此举能否取得新一代的支持、认同和良性互动,林郑的管治团队需要好好分析。
过去数年来,新世代抬头让香港民间政局大变。在教育普及、资讯爆炸的时代,本土派经过佔中、新东补选、区选、立会、选委而崛起。分散式社会运动,以及社交媒体幅射式传导,早已成为新一代抗争者壮实的双腿。不用说林郑计划新增一堆谘商职衔,无法吸纳新式精英;甚至连立会议席,对新一代都欠缺吸引力。对年轻意见领袖而言,平台与资源,远远不及个人号召力、对特定议题的识见与组织经验重要。
不只是普选,从教育开始,再到医疗、土地、税务、退保、吏治、警政,乃至城市空间、小贩政策;在自觉与不觉中,港人从局部到整体,正在全面反省「我城」的现况与前景。香港到了不得不变的关口,面对牵一髮动全身的危局,要有带领者、统合者,才能让市民有信心追随、一荣俱荣。
在此,笔者在26日投票结果出来前,提前恭祝新一届特首林郑月娥上任,期望能不负中华民族厚望,带领香港与祖国崛起同步发展。
(2017.3.24猫眼社评 逢周一,周三,周五在《熊猫时报》见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