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社论:年改过关才是政府危机的开始

  

  立院初审年金改革案,监督年金改革行动联盟夜宿立法院围城,民众在立法院外马路席地而睡。(郭吉铨摄)

  立法院开始审查年金改革案,国民党虽然强力杯葛,反年改团体也曾经掀起声势浩大的抗争行动,但蔡英文总统及民进党意志坚定。面对民进党加时代力量席次居绝对优势的政治现实,年改案最后三读通过应无疑义。但我们要敬告民进党政府,年改过关,可能是民进党的胜利,却是政府治理危机的开始。

  退休年金制大抵订于20多年以前,当时政府财政尚称宽裕,加上官员与立委们或出于「乡愿」心态、或自肥私心,或为了选票利益,都有压低费率、提高给付的情形。20多年来人口结构老化、薪资停滞、经济成长走低,政府财政渐趋困窘,导致退休基金财务加速恶化,如不改革,15年内各基金将逐一破产。军公教退休金优惠利率过于优厚,所造成的社会不公平问题也必须解决。改革确实不得不然,且晚改不如早改。马英九总统卸任后也曾说过,未完成年改是他任内最遗憾的事。

  不过,绿营推动年改的手段却令人质疑。年改应该是一个可讨论的公共政策,绿营却以二分法政治操作强推。年改代表增加费率、减少给付、延长退休年龄,利益受影响者不知凡几,反弹与疑虑是必然的。但绿营既未能疏导情绪,又未能加强政策说服力,反而「污名化」反年改者,以刀刃拒马对付抗争者,社会再度撕裂。

  特别是关乎社会与国家安全的军警消,退休者对政府心存怨恨,在职者对政府遵守退休新承诺的信心动摇,恐怕很难继续安心坚守职责,近年三军军校因招生困难被迫降低录取标准,基层军官缺额严重,影响部队战力,警讯早已传出。

  在这些问题中,最严重且应优先处理者,是如何安定军公教体系对政府承诺的信赖。民进党版改革并非永续方案,只是延后破产时间,年轻公教人员对前途产生不确定感,担心「缴得多、退得晚、领得少,甚至领不到」,因而有人鼓吹另立基金。此外,优厚的退休年金一直是吸引国人投入军公教体系的重要诱因,改革后此诱因已降低。政府有必要提出政策,既让现职者安心,也让体系招募新人无虞。

  首先,政府不可因年改过关就不再理会军公教体系的内心感受,特别是对已退休、权利受影响者,更应安抚与疏导其情绪,切勿以胜利者姿态凌驾其上、无视其存在,如果让这些「社会怨气」继续存在、累积,对台湾社会、对执政者而言皆会造成伤害。此外,虽然年改订有地板金额,但对因有特殊情况(如长期卧病、有残疾等)、因年改而受影响者,政府亦应思考是否应有特别的救济制度。

  基金管理问题亦应端上檯面讨论。台湾长年的退休基金绩效不佳,长期报酬率大概只在2%~3.6%左右,只比定存稍佳,坦白说,这种绩效等于没操作。但国外退休基金的报酬率则可达10%以上,如考虑到複利效果,长期下来其效益非常可观。虽然年金改革的财务规画不可能建立在不切实际的高估报酬率上,不过如能提升报酬率,确实可有效舒缓压力。

  台湾退休基金报酬率低的原因,除了历届政府恶质的「股市护盘」、政治干预专业外,主要是公营体制让基金难从业界找到真正专业者负责,公家体系「不求有功只求无过」的心态,让报酬率只能较定存稍高;再者,基金虽有委外操作,一来存在著「所託非人」的问题,几次委外代操者涉及利益输送案即为明证;二来基金分散委外,其实某个程度上就是力量分散,甚至变成「自己打自己」。

  政府应考虑把退休基金整合成一个类似主权基金的大型基金,以市场行情寻找国际专业团队负责。过去30年,全球主权基金的平均报酬率是13%,一些表现卓越的主权基金,如新加坡的淡马鍚、阿布达比的投资基金,绩效更是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国内的退休基金报酬率不用提高到与那些表现卓越者的16%,只要能提高到5%~8%,在複利效益下,对基金的挹注就非常可观,年金破产问题就可以缓减。

(中时社论,不代表本报立场)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