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达成的“共识”未能在中欧峰会上变为成果
评论员 蓝雨
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协议激起国际及美国国内抨击,其实特朗普在竞选时就说过要退出该协议,大家没当一回事,现在真正退出了又无法接受,千夫所指。而有媒体指美国退出给中国带来机会云云,笔者还是用中华古话来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气候谈判之所以谈了那么多年,是因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工业发展的不平衡所致,发达国家希望用气候协议来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甚至是对制造业大国中国的量身定造。只是中国多年发展,自身产生的副作用如环保问题已成民族之痛,自身也有自我约束的需要才最终和发达国家达成协议的。
现在美国退出了,对中国其实影响不大,也不存在什么战略机遇期。美国的制造业早已颓废,特朗普退出目的是想振兴美国制造业,这一点特朗普没错,错只是错在美国出尔反尔上。但出尔反尔,美国总统也不是第一次。
反特朗普阵营指责特朗普退出协定是出卖国家,指特朗普被企业收买:「特朗普为化石燃料工业,以及否认气候变化的科氏企业服务。」另一民主党参议员莱希认同,特朗普只满足亿万富豪及特别利益关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萨克斯更称这是科赫兄弟部署廿年所得的胜利:「他们买通共和党的高层,特朗普只是工具。」笔者认为这些指责都属于政治化,未必可信。不过有一点是对的,就是退出气候协议,不会是特朗普个人所为,而是共和党团队决定。
笔者认为,气候协议本身不重要,因为世界工业的发展大势基本定向,包括美国在内,国际上能源生产使用天燃气的比例不断上升,使用煤炭的比例不断下滑,如美国的碳排放量依然会下跌到奥巴马早已规划量的一半。关键是页岩油技术革命使得产油量大增以及天然气价格大幅下降。能源生产商更青睐天然气,因为它可以和迅速增长的可再生能源更好结合使用。这些才是令各国减低碳排放的真正推力。煤炭时代已经进入历史阶段了,就算没有气候协议,英国将在2025年逐渐废弃火力发电;美国煤炭工业的工作岗位数字现在只有太阳能产业工作岗位数的一半;最近在印度的拍卖市场上,太阳能电力价格比火力发电价格平均低18%;中国可燃冰开发成功。。。虽然发展中国家在未来几十年很可能仍然还需要依赖煤炭作为主要能源来源,但这对空气质量的污染,以及公众对污染的愤怒会成为限制煤炭业继续发展的一个因素(例如中国局部地区的雾霾,迫使中国对工业整治),可再生能源价格不断下降,也鼓励新兴经济体直接向发展更绿色能源跃进。减排已成国际趋势,可以说,气候协议并不真的那么重要。
甚至特朗普认为气候协议是一场骗局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大家就在玩一场游戏罢了。这场游戏是各取所需(当初就为针对中国而设计)。
特朗普退出协议,国际的指责更多是指向特朗普本人,是在反特朗普的理由上再加多一条罪名而已。欧洲的小九九其实通过指责特朗普,发泄特朗普早前在北约峰会对欧洲各国的斥责而不满的情绪,也为欧洲走向独立政治实体,脱离美国影响造势。德国默克尔不是说了吗,欧洲不能再依靠美国了,需要自己发展,在气候协议上对美国特朗普的责难,更多是为增加欧洲政治筹码。
而美国人对特朗普的指责,则可以看作反特朗普行动的一部分,属于利益之争而已,别把他们想的那么伟大,碳排放放了快一个世纪了,现在才来指责特朗普,不是很搞笑吗?
既然是一场政治游戏,那么中国此际如何进取呢?是不是有个宝座等着中国坐上去呢?
美国传退出的消息公布前,中国领导人重申对联合国《巴黎气候协议》的承诺,并计划在周六与欧盟发布共同声明,承诺在减少温室废气排放方面加强合作。但是,最终上周六中欧并没有发表联合声明,本来中国计划好籍着美国脱欧加大中欧关系的发展力度,可惜未能如愿,问题就出在欧洲身上。
当前的国际形势,美德矛盾上升,给中国创造了机遇。欧洲要自强,必然要在向东看政策上取得突破,美国收紧对德贸易进口大门时,欧洲的商品必然要从中国获得更多的出路。事实上,中国已向世界最大进口市场迈进,每年进口上万亿美元的商品,对于目前经济发展低迷、复甦无力的欧洲来说,慷慨的中国就像圣诞老人一样可亲可爱。
预料中欧之间的共同语言已经超过了美欧之间的共同语言。比如,在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之后,中欧决定继续推进该协定的落实,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当特朗普筑起贸易壁垒之际,中欧却承诺推进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可以预计,美欧之间共同协调的对华行动将逐渐破裂。
中国迎来新的战略机遇期是很有可能的,但是,欧洲不是像中国所想的那样合作。这次中欧未能达成联合声明就是一个证据。
6月3日,据NHK在线新闻报道,默克尔(Angela
Merkel)在与李克强会谈前,就曾公开表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第15条已于2016年到期。德方认为,欧盟应致力于找到一个对所有国家一视同仁、对中国非歧视性的解决方案。在1日的会谈后,默克尔又再次称:“我和李克强总理讨论了这个问题。我们支持WTO的原则和规则,我们也会支持欧盟履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第15条条约的义务。”所谓第15条,即认同中国的国际经济市场地位。对于默克尔的说法,中国政府显然认为是德国支持中国得到市场地位的承认。因此,李克强与默克尔一同出席记者会时欣然表示:“我们对德国支持欧盟履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第15条条约义务表示赞赏!”
但事情没有按照中国政府认为的方向发展,默克尔的说法,事后看来也存在可进行多种解释的深刻含义。
《朝日新闻》同日的报道对此称,很显然,默克尔并没有很清楚彻底地表示德国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已然认可,这从布鲁塞尔2日的欧盟和中国峰会上,德国与欧盟委员会在该问题上没有存在歧义的表现就可窥见一斑。而由于该地位的认可遭拒,中国方面表现出急转直下的强硬态度,愤怒的李克强甚至拒绝将双方非常顺畅达成的继续履行“巴黎协定”联合声明予以公开发布。在记者会上,李总理不仅对中国与欧盟达成共同推进“巴黎协定”的共识只字不提,还愤然抨击欧盟没有解决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WTO)上受到不公正待遇的问题。这说明,气候协议对于中国,还真的不是那么重要。中国想用继续对气候协议的支持,换取欧洲人认可市场地位显然是过于乐观,没有认清西方列强的面目。
据悉,在中欧会谈中,对于中国以完全低于本国市场价格的销售方式在欧洲进行商品倾销的嫌疑,欧盟还是给出了不利中国的结论,即继续要求中国在相关问题上做出切实的改变。中国在2016年12月,达到了加入WTO15年期限。按照最初议定,中国将在当时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但这一资格遭到美日欧澳等所有西方发达国家抵制而迟迟不能实现。本次峰会上,李克强也拒绝了欧盟提出的中国钢铁价格需要调整的要求。
所以,欧洲出尔反尔的行为,才是导致中欧峰会联合声明难产的真正原因。归根到底,还是西方反华势力做崇。这场政治游戏还没结束呢。气候协议这玩意,既然可有可无,中国也应利用此跟欧洲讨价还价,反正协议有否,中国都是按照自己节奏发展的。
其实,早在中欧峰会之前的G7峰会,其联合声明指责中国南海行为,明目张胆干涉中国内政就为欧洲不会在WTO上对中国松手埋下了伏笔,可以说,这个“市场地位”的认定,已经成为欧盟制约中国的新武器,欧盟是非要把“市场地位”的认定与中国南海建设挂上钩呢,中国越紧张,欧盟就越得意。笔者预测,这个认定2020年前都不会给,西方列强在没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前不会轻易给,西方列强远离亚洲,能制约中国的筹码极其有限,这市场认可岂会轻易答应?
回到美国退出气候协议之后的形势上,澳洲国立大学(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气候政策讲师坎普(Luke
Kemp)说:「流氓美国续留气候协定所造成的伤害比退出还大。」坎普指出,美国倘若继续参与巴黎论坛顶多只是徒具其表,对于美国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其实有限。因此,没必要像美国建制派那样过多指责特朗普,游戏而已。
平心而论,特朗普的做法有得有失,但总体上却得不偿失。特朗普不完全是为了个人或者利益集团,对短期内振兴美国经济和提升国家利益也是有助益的。不过,特朗普这个孤立主义抉择,却葬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及盟友利益,长远对美国是巨大伤害。既然对中国有利,为何要指责特朗普呢?笔者不明白国内外一些中文媒体指责特朗普的意义在哪里?就等欧洲自己去指责好了。
美国自二战后之所以能称霸全球,除了一流的军事力量、科技优势和金融实力之外,重要的是佔据了民主自由的道德高地,以及在诸如气候、环保等方面带头,承担责任,因而能够登高一呼,群起响应。但如今美国百病丛生,甚至成全球动乱之因,衰落或者是历史冥冥之中对美国的安排。
美国与世界不欢而散,中国与欧洲似乎也不欢而散,不过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也是自然规律,有欧洲向中国人低头的那一天,中国崛起是势不可挡。还是那句话,时间在中国这边。
(2017.6.5猫眼社评 逢周一,周三,周五在《熊猫时报》见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