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时报讯】香港科技大学财务系兼任教授、陈江和亚洲家族企业与创业研究中心主任金乐琦教授,主要研究家族企业和公司管治。出身世家望族─祖父和父亲均曾出任中国银行高层、太太是船王董浩云女儿董建平的他,对于为何华人家族每每发生争产风波,自有一番见解。─郭慧研
控有市值达 260 亿港元的鹰君集团的罗氏家族,近日备受传媒追访。事源鹰君创办人罗鹰石的遗孀杜莉君去年底入禀法院,要求撤
换家族信託人,从而重新分配资产。杜莉君的几名儿子在今年母亲 节前后,更上演了一幕幕寻母记。 类似的家族争产案,在香港时有发生。南丰集团已故创办人陈廷骅 在
2004 年定下分产建议,先向两名女儿陈慧芳和陈慧慧各分配45亿港元资产,然后由两女再各拨15亿元给母亲杨福和,令每人平均分得 30
亿元。母亲后来认为幼女陈慧慧隐瞒有关资产升值至约80 亿元,遂于 2010 年兴讼追讨。香港高等法院去年 11 月判母亲胜诉,下令陈慧慧赔偿逾80亿元。
在香港,家族争产的诉讼屡见不鲜,莫非真的如那句中国老话,富不过三代?
家族生意的其中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关于延续性。中国人总是说,富不过三代。如 果要认真探究这句话的原因,你会发现很 多时候来自创办人本身,大部份家族生意
的第一代创办人本身都很有企业家精神,但第二 、第三代未必如此。
家族生意传承的关键是什麽?
关于家族生意的传承,我总结为3P—第一个 P 是「wealth preservation」, 为 下 一 代 累 积 财 富。 第 二
个P是「harmony preservation」, 保 持 和 谐,到了第二代,他们一般没有主动创 造财富的意识,而是密谋著分家产,很
多时候很多家庭裡面不是那麽和谐,主 要由金钱引起。第三个P是「value and legacy system preservation」,价值
观和传统的传承,例如家族的姓名。 华人富豪现在面对的问题是,下一代都 接受了西方教育,价值观已经改变,所 以在家族裡面有个人主义和家族价值观
的衝突。这不代表第二代的成员不重视 家庭,只是家庭的传统已经在演变。
长江和记实业主席李嘉诚于2012年5月向外透露,长子 李泽钜将会继承当年市值逾7000亿港元的长和系王国;
而次子李泽楷则会获分现金支持收购电讯盈科以外的新业 务。这是有效避免家族争产的方法吗?
根据我们的研究,很有趣地发现,一般儒家文化国家,如 中国 、韩国,都延续长子继承权,喜欢选择最大的儿子
来继承家族生意。但来到现代社会,这看起来一点也不公 平,但这是家族传统,你也难以改变,所以一般在一个家 庭裡面,当你知道自己不是长子,你从小就可以自由地思
考自己要从事什麽职业。另外一个发现也很有趣,长子一 般跟弟弟 、妹妹的性格都很不一样。一般来说,
长子都比较服从和做事有条理,但往往欠缺冒险精神。当家族生意要交给长子的时候,其他的儿子都出去留学读书,兄弟间思考的方式变得很不
一样,所以这就是矛盾的地方。
李泽楷其实曾经在和黄工作一段时间(90年代初),有的人天生就是很有创业家精神,所以在一个公司架构很稳定的地方裡面工作会让他们觉得很沉闷。假如你是一个有创业精神的人,我相信李泽楷是这样的人,在爸爸和哥哥的影子下工作是一件痛苦的事,所以他选择做其他的事
情。然而李泽楷也需要被认同,故此李嘉诚允许他出外创业,也公开承 认支持他的企业,令儿子可以凭著家族名声发围(leverage on family
capital)。
家族企业的承传问题是华人富豪独有的吗?
犹太人看待家族生意跟中国人不一样。犹太人做生意的最大初衷 是累积足够的财富,好让下一代 可以接受高等教育然后有自由选 择喜欢的职业,例如医生、律师
等。犹太人的家族企业不一定由 下一代接手。当我们在谈传承,究竟我们是在讲财富的传承、还是管理的传承呢?我 觉得这两者是不一样的。
至今,有多少华人家族企业有逾百年的历史呢?
由中国人创立、目前仍由同一家族营运,且年收入超过5000万美元的企业,我 们目前只找到 7 家,包括李锦记、利丰集团 、余仁生 、永安百货
、泰昌祥航运 、 万邦航运 以及皇家雪兰我。虽然经常听到有些公司 庆祝 150 周年,但其实他们只是从别人的 手上买来这家公司,而不是自己建立。我
们估计,即使能追踪全球华人企业,这个 数字也不多,可能只有 20 家。如果计日本人的百年家族企业,可能会有上千。
中国大陆的新贵(new rich),和港台的旧富豪(old rich)有什麽不同的特点?
中国内地当然是有所不 同的,首先,中国内地的家族企业仍然是很「年 轻」,可能目前还只是处在第一第二代的交接期;
第二,则是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根据上海交通 大学的一个研究,中国内地的富二代们一般都不 太想接受家族生意,尤其是那些不是太大的家族
生意,因为他们有很多进入国际大机构工作的机 会,或者自己创业。王健林曾经说过,他觉得他 儿子还不太有资格接手万达,我也觉得很惊奇。
对于香港和台湾的家族生意,大多已经处于第 二第三,甚至第三第四代的交接,这样的情况 下,多方拥有权和管理权成为了问题,所以 ownership
pruning很有必要,令整个企业的 架构更加清晰。
不能同时把财富和管理一块传下去吗?
我们的一个研究发现,那些能够延续超过 100 年的家族企业,都有三个 共同的成功因素。
一、 股权集中化(ownership pruning): 中国人都爱把生意留给所有 儿子(女儿没有份),但能延续下来的公司,股权都经过简化,兄弟间回
购转让股份,也把外面的所有权买回来,让所有权简单化 、统一化,就如生产酱油的李锦记。
二 、生意个性化多元化:以前很多海外华人开始做生意的时候,并没有品牌意识。上一代不懂投资品牌 、不知道应该如何分散投资,这样的企
业肯定做得不会长久。家族企业,有人称为跨代创业(intrepreneurship),因 为其实不是简单地移交下去,而是要不断重新认识这个企业,并且将生意多元化,
包括地理上的多元化,而不是固守一个市场。例如利丰集团最开始只是一家进出口公司
、现在他们叫自己做供应链管理公司,同时在这个时代他们也面临新的挑战,例如阿里巴巴的出现。
三、管理系统化:我们看到一些百年企业,是採纳公司管制系统。这并不代表,要放弃亚洲的价值观,但是可以令现在接受了西方教育的这一代和下一代的家
族,取西方精华,融入东方文化。
家族企业要怎样在家裡挑选继承人呢?
我的心目中,有一个 CCKP 原则让创办人去评判继承人: C-committed;C- Self-
confidence;K-knowledge,需要对行业和社会趋势有认识; P-Passion,需要对家族生意有热诚而不是单纯的任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