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上的中国报导,汉代的人取名时会避讳用到皇帝的名字,为了“给民众方便”,皇帝因而选用单名,却又引来大家仿效。图为西汉12帝。图撷自壹读
【熊猫时报讯】单名听起来很诗意,并在汉代蔚为风潮,细究原因竟然是学皇帝的。微信上的中国报导,当时的人取名时会避讳用到皇帝的名字,为了“给民众方便”,皇帝因而选用单名,却又引来大家仿效。
避讳的规矩虽然古老,但过去本来不需要避这么多讳。到了秦汉,为维护中央集权的皇家威严,避讳变得更严苛,连音近字都很敏感。直到汉代,皇帝减轻百姓避讳负担的意义才变得显著。
微信上的中国指出,汉昭帝一开始是复名“弗陵”,后来改成单名“弗”,原因是“以二名难讳故”,意即皇帝要是叫复名,大家就得避讳两个字。为方便民众,特地只用单名。
值得一提的是,汉晋皇帝不只是用单名,还常选用生僻字命名,如刘炟、刘肇、曹叡、司马炽。皇帝带头用单名后,官僚开始仿效,也有利于他们在家族中避家讳。
但单名只是上层社会的专利,平民仍然是单名、复名皆有。
然而东晋后期的上流社会开始流行在单名中加上一个虚字,例如在单名后边加个“之”,在单名前边加个“道”,加个“僧”。最熟悉的莫过于王羲之的“羲”后面加上“之”。“之”就是虚字,无需避讳。
此外,东晋南朝人士用复名,加进去的字完全可以用于表达别的内涵。据“晋书”记载,大将军桓豁有20个儿子,取名时都加了“石”字,如桓石秀、桓石虔。
再往后,加给单名的虚字类型变得更加丰富,带有儒家道德涵义的虚字增多。很多人名里都加入了“仁”“孝”等字,宋武帝刘裕给他七个儿子取名都带个“义”字。也逆转了取单名的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