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业前景黯淡 公有化或是最终出路

  

  【熊猫时报讯】中国将于年底前收紧入口 24
类「洋垃圾」,包括未经分类废纸、未加工废塑料、废纺织原料等,其中废纸入口日前已收紧审批;对于九成回收废纸都会运往内地的香港来说,这无疑是个噩耗,由业界到政府都在烦恼惆怅。

  要准确回答问题,必先准确把握问题——为什麽内地收紧「洋垃圾」入口?外界分析,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

  首先,随着内地经济不断发展,环保意识也愈来愈高。贫贱时,自然不介意牺牲环保,甚至以健康来换取金钱;今日,不少落后地方例如非洲之类,便不惜作为发达国家的「垃圾场」,小朋友围绕垃圾甚至有毒废料玩耍嬉戏,相关照片相信大家不会陌生。然而,内地无疑已渐富起来了,昔日一套肯定不合时宜,往后进一步拒收「洋垃圾」亦完全可以预期;国家环保部便强调,今次方案乃为保护环境和改善公共健康——值得留意的是,这个禁入口安排,非由管贸易的商务部负责,而是由管环保的环保部负责。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趋势:随着不同地方逐渐富起来,类似拒收「洋垃圾」的安排必然愈趋普遍,现在中国已经开始收紧,未来其他发展中地区亦料陆续仿效,这意味日后可供「出口」的「垃圾目的地」只怕愈来愈少。始终,没有一个地方心甘情愿地作为别人的「垃圾场」,尤其是环球的环保意识日益提高,这绝对是无可厚非的,而在道德上讲,已发展地方亦不应肆意向贫穷地方倾倒垃圾吧。

  也就是说,现在中国关上「倒垃圾」的大门,香港当然可去其他地方尝试敲门;不过,毫无疑问,将来「吃闭门羹」的机会必然与日俱增。

  另外,中国拒收「洋垃圾」除了环保考虑,其实也涉及相当的经济考虑。为何回收是门生意?因为能以低廉成本循环再造新的原材料。这在原材料价格高涨的时代,固然是非常划算的,特别是前几年全球货币宽鬆的高峰期;不过,众所周知,各地央行已渐收紧水喉,国际原材料价格早已应声下挫,相关经济诱因遂同步大减,情况就似买部新电话比维修旧电话更加便宜,试问人们岂不变得贪新忘旧?再加上,人工成本亦见大幅上涨,于此两相夹击之下,回收业的利润空间收窄以至无利可图,中国入口「洋垃圾」循环再造就更无理由可言。

  资料显示,在金融海啸亦即宽鬆币策的前后几年,中国每年进口垃圾重量高达五千万吨(全球多约一半废纸、废铜、废胶的出口都以中国为目的地),远多于此前十年的三四千万吨;惟到最近
3
年,亦即美国重启加息之后,加之中国海关亦收紧了低质垃圾的入口管理,中国垃圾进口量已拾级而下,去年而言便较高峰少约一成,展望新措实施后还将出现悬崖式跌幅

  那麽,在原材料价格下跌的前提下,环球回收业的牟利及商业前景变得黯淡,香港要寻找新的「垃圾出口地」难免倍添困难,也莫说出口地太远的话运输成本会更加之贵。

  总括而言,无论是站在环保及道德角度,抑或是站在经济效益的角度,香港垃圾的最终出路或者只得一个,就是「自己香港自己救」;进一步说,倘若本地回收业也受累经济问题而难以经营下去,诉诸最后(last
resort)的办法则是「公有化」,亦即由港府及公帑负责香港本身的垃圾回收事宜。

  事实上,回收业要生存,前提必先有利润;现在利润受挫,短期内尚且可藉增加政府补贴应对。例如,日前政府辖下的回收基金便公布两项新资助计划,分别是预留
5,000 万元鼓励回收商购买回收压缩车,以及预留 2,000 万元资助塑胶回收业购买「拉粒机」,最新还拟提供暂存土地以便回收业暂存废纸。

  问题是,所谓「长贫难顾」,暂时虽未出现回收业倒闭潮,但有鉴于国际发展大势,而回收业也不应一味依靠食资助过活,政府实宜预早作出评估,继而制订长远对策。最坏情况是,到了回收业真箇无利可图时,比较继续耗费公帑补贴,收归公有地「公有化」——或退一步将服务外判招标——实属不能迴避的选项;至少,这比任由可回收垃圾弃到堆填区理想得多吧。

  在此强调一点,笔者一直都支持资本主义、反对不必要的「公有化」;但对于回收业的处境,「公有化」似乎不应完全抹杀。事实上,较诸现时回收商各有各做,由政府统一可回收垃圾的收集、运输、清洁、分类、到最后处理等工序,便可望产生更大的规模效应,包括降低相关回收成本。然而,怎样平衡现有业界的利益?如何将资本主义下的回收产业「公有化」?相信这才是最棘手的问题。

  说到底,中国收紧「洋垃圾」乃是大势所向,这既非什麽针对香港的措施,展望未来其他地方亦势效法。当前,诚乃香港各界重新审视我们回收工作的契机:输往内地的旧路恐已不再通行,必须另觅新的出路方成。其中,为诉诸最后的回收业「公有化」预做准备,日子似乎已愈来愈逼近了。

(香港01)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