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时报讯】25日,中共第十九届一中全会选出新任政治局委员及常委,入常大热人选、现任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未能位列常委之列;而在新一届政治局委员名单中,有4人未届退休年龄却意外「出局」——除去已落马的重庆原市委书记孙政才外,现任中宣部部长刘奇葆、现任国家副主席李源潮以及现任中央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张春贤均未出现在政治局委员名单中,未到68岁退休门槛即告卸任。其中,胡春华、刘奇葆、李源潮都具浓厚的共青团色彩。
过去,具年龄优势的团组织被视为官场最快升迁通道,青壮之年已位列高官,曾一时风光无限;而中共十九大最高领导层换届「团派」却集体没落,也意味著中共选人用人不再唯年龄论,更加注重基层历练。
总结来看,所谓「团派」官员,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年龄优势明显。纵观自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来,团中央「一把手」的上任年龄最小者38岁,胡春华任团中央第一书记时也年仅43岁。如此年轻便任正部级「一把手」职务,因故「团派」多年来屡出高官,共青团也被视为培养中共「接班人」的「人才储备基地」。
过去年龄优势助「团派」升迁
过去中共用人「唯年轻化」,也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需求。改革开放初期,因干部断层迫切需要提拔大量年轻干部,不少共青团干部趁势掘起,共青团履历也成政坛升迁的「高速公路」。再加上胡耀邦与胡锦涛两任中共总书记一定程度上的扶持助推,终于在十八大前,形成共青团官员大规模入席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的景观。
然而,这本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正常政治现象,却让投机者片面以为,进入共青团便位列「接班人」之队,最终官僚主义滋生与肆虐,荒废「联繫青年」的基本任务。对此,在习近平用人观的大趋势下,政坛「团派」官员的问题日益凸显。
「团派」光环不再 早前遭官方接连炮轰
成立于1957年的共青团,定位本为中共联络青年的桥梁,在它成立60週年之际,却遭遇「中年危机」。这个理论上是服务青少年的共青团,在近年来亦欠缺实际作用,其官僚化偏向屡受诟病。
2016年,中纪委曾公开批评共青团「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随后中共印发《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实行「减上补下」大缩编,彻底整顿共青团系统。在2017年9月,中国官方透露习近平批评共青团,用语罕见严厉,「空喊口号」、「形同虚设」、「四肢麻痺」,更有传习告诫团干部「不要老想着升官,也不要幻想做接班人」。此外,中共一向强调党内团结。有知情人士透露,在一次党内会议上,高层一句「矛盾就是这麽来的」,可谓剑指团派。
十八大以来的反腐行动中,共青团系统出身的高官亦多人落马,包括原中办主任令计划、原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等等,亦为共青团改革敲响警钟。早前,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秦宜智失落十九大代表资格,「团派新星」杨岳也落选十九大代表,当时就有分析称「团派式微」,光环不再。9月20日,秦宜智调任国家品质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副局长,表面上是按级别为平调,但由党务重要机构一把手,转任政府部局副手任閒职,其中落差不可谓不大。
如今,中共十九大最高领导层换届,「团派」官员悉数「出局」,有著中共第六代接班人光环的胡春华也未能「入常」,其间反映共青团履历已不复为人另眼相看。
改革:让共青团重回本位
由此观之,共青团出身官员或者失于经历简单,工作种类不足,缺乏驾驭複杂多变局面的机会,因此不复为中央青睐,「后备军」甚至「接班人」的光环也日渐淡去。
共青团履历不复光彩,也源于中共中央一改用人标准,如习近平曾多次讲到:「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简言之,即是中共目前的选人用人上更加注重长期在基层历练的官员,这样的官员有经验、能力强、有全局观,长于执行和实践的优势凸显。这些也正是在中国党内国内矛盾突出、亟需改革的背景下,当下中共执政者特别重视的素质。那麽,共青团作为中共精英人才储备基地和上升渠道的作用亦将受到限制。
有见及此,改革共青团已刻不容缓,这实际上也是习近平所推行的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让共青团重回「联络青年」的这一本位,并增强在新一代中的影响力,正是呼应了习近平多番强调的「不忘初心」。
(香港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