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影片头以后将不再出现「八一制片」的标志。
《战上海》(1959年)
《林海雪原》(1960年)
《士兵突击》(2006年)
【熊猫时报讯】在国产电影《芳华》正在各大院线上映之际,其制片商「八一电影制片厂」亦已完成歷史使命,近日被正式裁撤。据悉,拥有65年歷史的「八一电影制片厂」是内地唯一的军队制片厂,曾是内地影业的中坚力量,拍摄过大量经典的战争片,但在军改大潮中正式退出歷史舞台,而《芳华》可能是最后一部挂「八一电影制片厂」厂标的电影。
内地热映的《芳华》让解放军「文工团」备受关注,尤其是「文工团」被解散时更是直戳泪点。《芳华》目前还在上映,但其出品公司之一的「八一电影制片厂」已经被裁撤,如同《芳华》中「文工团」的命运,作为内地曾经辉煌一时的老牌电影厂在军改大潮中彻底退出歷史舞台。而《芳华》有可能是最后一部挂「八一电影制片厂」厂标的电影。
拍摄大量军事题材主旋律电影
据解放军军报消息,「八一电影制片厂」正式面临改制,将与总政歌舞团、总政话剧团等单位一同并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艺术中心,并更名为「解放军文化艺术中心电影电视制作部」,由副军编制单位降为正师编制。原机构人事,除了部领导只保留小量军人,其他均为军内文职人员,军内文职人员不享受军人待遇,不可以有偿服务出去拍片。
有消息透露,「八一电影制片厂」改革后中层七部一处全部撤销,包括政治部、生产部、技术部、文学部、故事片部、军事片部、电视部、行政管理处。原故事片部的导演室、摄影室、美术室保留。录音、剪辑、洗印、特技烟火、照明、置景、化服道、动力等八大部门或保留、或裁撤、或合併。制片厂目前已开始减员,规定本月内完成定编,4月完成改革。
「八一电影制片厂」是内地唯一的军队制片厂,成立于1952年8月,曾是国产电影的中坚力量。过去65年歷史当中,「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大量军事题材的主旋律电影,总计拍过电影作品2,400余部,其中故事影片超过240部。其中儿童片《闪闪的红星》作为红色经典永载史册;《晚钟》曾获得过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大决战》被视为国产战争片最辉煌的时刻。
未来CBA赛季再没有「八一」队
该厂也曾引进翻译国外经典电影,比如《沉默的羔羊》、《阿甘正传》、《拯救大兵瑞恩》(港译《雷霆救兵》)、《珍珠港》等多部美国电影。其中《阿甘正传》曾获第16届「金鸡奖」最佳外国影片译制奖;而《拯救大兵瑞恩》曾获1998年度「华表奖」外国影片优秀译制奖。
此前,内地去年12月将解放军八一体育工作大队转隶至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军事体育训练中心。有报道称,按照相关条例,凡是带有「八一」的名称今后不再使用,在未来CBA的赛季裏,也不再有「八一」名字的球队。
食口众负担大 官方制片厂速衰落
八一厂并不是唯一被时代抛弃的老牌电影厂,曾经辉煌一时的「八大厂」亦正快速衰落:北影厂2013年被拆,长春电影制片厂已经沦落为旅游基地,峨嵋电影制片厂(如今的峨嵋电影集团)和珠江电影制片厂(今天的珠影集团)也失去存在感。分析认为,官方制片厂式微是受制于僵化的体制,以及民营影视企业的挑战。
中国「八大」电影集团包括,中国电影集团、上海电影集团、潇湘电影集团、长春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峨眉电影集团、西部电影集团(前身为西安电影制片厂)以及珠江电影集团。它们曾与八一厂为中国观众贡献无数力作,见证中国电影的兴亡盛衰,但除了登陆上交所的中影和上电的日子过得好一些,其他的基本都处于苦苦挣扎阶段。
民营电影公司高歌勐进
内地媒体报道,这些官方制片厂大多受困僵化的体制。以峨眉电影集团为例。据2016年的调查数据,峨影员工平均年龄50多岁,人数达到了1,000多人,离退休佔到一大半;但是人员的配置却极其不合理,连两到三个配置完整的剧组都很难组起。而峨影集团近1,000人,包括在职与离退休,一年的各种费用发放便高达2,000余万,成为了企业最大的负担。
反观民营电影公司却一路高歌勐进。民营影视企业华谊兄弟2009年挂牌上市,成为国内影视行业第一股,去年更凭着《芳华》、《前任3》拿下30亿人民币(约合37.8亿港元)的票房,成立20年总票房破200亿(约合252亿港元)。而万达院线、光线传媒、华策影视等民营影视公司近年也相继登陆资本市场。在官方制片厂退出式微之际,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的中国影业也迎来最繁盛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