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时报讯】中美贸易战濒临爆发边缘,中国官方日前暗示不排除减持美国国债,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尽管国内始终存在通过抛售美债报復美国的声音,但西方学者指出,尽管中国是美国最大债主,但中国一方面并无其他稳定投资渠道代替美元,另一方面美元一旦贬值将反过来削弱中国商品的竞争力,抛售美债等于「搬石头砸自己的脚」。本报两岸组报道
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日前接受美媒访问时,暗示中国可能减持美国国债以应对潜在的中美贸易战。崔天凯此番表述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据美国政府最新透露对外国债超过21万亿美元,而中国目拥有1.17万亿美元美债,成为美国国债最大的债权国。就中美贸易战,中国的「爱国网民」始终疑惑,「美国为甚么对自己的最大债主这样无礼?」
削弱中国商品海外竞争力
有专家认为,中国是美国国债的最大买家,任何风吹草动都牵动市场神经。外界有担忧,中国如果剧烈改变持有策略,将冲击全球资本市场,危及正復甦的全球经济;美国总统特朗普今年动作频频,美国财政或将进一步恶化,而赤字情况也将愈发严重。有网民质疑,作为美国的最大债主,假如中国在全球范围内,不计成本地抛售美债,将会如何呢?
正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新任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发表讲话,重申贸易战对任何国家都无益,只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和负面影响,唿吁合作,以使经济全球化「造福所有人」,又承诺规划中的中国市场开放将为外国企业创造新的机会。不过,韩正的讲话并未点名美国,亦未透露北京在与美国的钢铁和技术争端升级之际的下一步行动。
北大学者指不应过度反应
在中美双双调高调门之际,部份西方媒体对于中美贸易战全面爆发的可能性持保留态度。法国国际展望与信息研究中心负责人塞巴斯蒂安认为,特朗普经常言过其辞,他认为特朗普处事方法似乎有套路,首先发出威胁,迫使其对手谈判,美国之后再做出让步,无论是针对北美自贸谈判、钢铁贸易问题,还是在朝鲜问题上,基本上是同一个套路。尽管中国官方在中美贸易战上口径强硬,但国内对于该不该打、如何打态度不一。北京大学国发院名誉院长林毅夫相较保守,认为中国不应过度反应,可以採取一些必要的反制措施,但不要全面反击。若美国过于强硬,中国可对美国一些产品徵收高关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方晋则认为,若全面对抗无法避免,中国不能让步,也毋须让步。
对此,美国阵营的观点认为:
美国彭博社指出,在特朗普政府考虑徵收关税时,中共已考虑是否放缓或停止购买美国国债,但与其他报復措施一样,减持美国国债最终可能会让中共自己付出代价。美国联准会(Fed)官员此前就曾表示,中共过去曾卖出多达1兆美元的美国国债,却很快被美国投资者吸收,金融市场很快回稳,没有对美国造成影响,相反中共自己受害更大。
美国官员指出,中共购买美债并非「做慈善」,也不是借钱给美国,是因为美债是全球公认的优质债券,既保值又赚利息,中共没有更好的选择。中共若抛售美债,导致美债和美元贬值,等于「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彭博社认为,中国在报復美国关税方面几乎没有好选择,若选择抛售美债并导致美元贬值,反过来或将削弱中国商品在海外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