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时报讯】2018年5月对台湾来说可谓多事之秋,不仅在一个月之内遭逢多米尼加、布基纳法索突然宣布断交,亦无法继续以世界卫生大会(WHA)观察员身份与会,再加上从4月底开始,中国大陆要求44家国际航空公司不得将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列为国家,迄今已有18家完成更改、26家因「技术原因」申请延期。
民进党政府在两岸、外交领域频频失分,使总统蔡英文、外交部长吴钊燮一改过去称呼对岸为「中国大陆」的谨慎态度,转以「中国」称呼北京。这不禁让人联想,蔡英文在就职两周年后,是否因内政成绩不佳、外交频频受挫,将在两岸政策上以更加强硬的态度作为回应。
回顾过去,从蔡英文对「九二共识」论述的变化,可以窥探她此次以总统身份直接称呼对岸为「中国」的政治意涵。
李登辉执政末期抛出两岸是「特殊国与国关系」的主张,引发两岸关系震荡,蔡英文正是此论述的推动幕僚。2000年台湾首度政党轮替,民进党赢得政权,蔡英文从幕后走向幕前,担任陈水扁政府首位陆委会主委。当时陈水扁得票率仅有39.3%,堪称「少数派总统」,故他上任后即提出「新中间路线」,在两岸政策上,初期仍然延续了前朝的论述,强调以「一中各表」为基础的「九二共识」。
蔡英文主委曾承认一中各表
2000年,时任陆委会主委蔡英文表示:「对于『一个中国』问题的争议,两岸愿意以口头『各自表述』来处理,各说各话最终成为两岸共识的实际过程。所谓的『一个中国、各自表述』,就是我方描述此一过程的用语。」同年,蔡英文在立法院答询时,进一步清楚表态:「我们的立场,是各自表述一个中国。」不过,尔后随着陈水扁政府在两岸政策上走偏锋,提出「一边一国」论与「烽火外交」,「一中各表」与「九二共识」这两个用语以及其实质意义,在陈水扁八年执政期间逐渐消逝。
两岸的对立与冲突,让民进党在2008年总统大选重重摔了一跤,主张两岸和平发展的马英九带领国民党「班师回朝」。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就在民进党低迷之际,毫无派系班底,资历也不够深的蔡英文成为民进党「救世主」,临危受命接任党主席。在野时期,民进党在选举压力之下,既要提出一套有别于国民党的两岸论述,又不能过度靠向深绿,才能收拢中间选票。因此,当时的民进党主席蔡英文,选择在两岸论述上打出两面牌:既不承认「九二共识」,又试图提出新的两岸政策主张。
布基纳法索突然宣布断交后,蔡英文声言「不会再忍让」,更改称大陆为中国。(中央社)
从台湾共识到维持现状
2010年蔡英文主导民进党推出「十年政纲」,其中涉及两岸的核心内容就是「和而不同,和而求同」,对台湾内部诉诸以民主机制取得共识,同时将两岸关系放进全球与多边关系的框架之中,亦即当年蔡英文与马英九针对「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辩论时所称:「民进党是走向世界,跟着世界一起走向中国。」蔡英文曾说,「九二共识」是一个不存在的东西,没有所谓承认或不承认、接受或不接受的问题,因此上述这套可以概括为「台湾共识」的两岸论述,亦即民进党用以取代「九二共识」的方案。
「台湾共识」并未通过2012年大选的检验,蔡英文在败选演说中提出「距离执政最后一里路」,一般认为指的就是民进党的软肋——两岸政策。2014年蔡英文再任民进党主席,并于2015年获提名为总统候选人。相较于2012年的大选,蔡英文在2016年大选几乎稳操胜券,因此更有底气回应中国大陆不断抛出的「九二共识」压力。她再度针对「九二共识」表态:「两岸关系不是国共关系,处理两岸关系应该着重于实质层次,名词或标签化都不利于两岸关系的有效处理。」
此时的蔡英文一方面持续拒绝承认「九二共识」,另一方面再将民进党两岸政策往中间靠拢,从而提出两岸「维持现状」,并将之定义为:在「中华民国宪政体制」下,以及两岸20多年协商基础,维持「自由民主」与「和平安全」的现状。2016年1月蔡英文赢得大选胜利后,接受《自由时报》专访,进一步表示将以「九二会谈」所形成的「既有政治基础」来推动两岸关系,但仍不松口说出「九二共识」一词。
称大陆为「中国」可能违宪
2016年5月,蔡英文在就职演说提到:「新政府会依据《中华民国宪法》、《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及其他相关法律,处理两岸事务。」但演说中完全未提「九二共识」与「两岸同属一中」,取而代之的说法是:「1992年两岸两会秉持相互谅解、求同存异的政治思维,进行沟通协商,达成若干的共同认知与谅解」,并「尊重这个历史事实」。尽管这篇演讲被大陆国台办评价为「一份没有完成的答卷」,但蔡英文在演说中不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或「中国」来指称大陆,而是使用「对岸」或「两岸」等词汇,可以视为正式就任总统的蔡英文对中国大陆释出一定程度的善意。
在蔡英文就职两周年后,面对断交浪潮,蔡英文再度以「中国」称呼大陆,等于是推翻了她在就职时表示要遵守《中华民国宪法》与《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的承诺。因为依照《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规定,中华民国分为「自由地区」(台湾地区)和「大陆地区」,所以依法称呼对岸时应称为「大陆」或「中国大陆」,而不是称「中国」。
自197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第2758号决议文之后,中华民国在联合国的中国席次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取代,虽然台湾政府已正式对外宣布,甚至在参与联合国的历年说帖中也一再强调,不会再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竞争中国代表权,也不会挑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联合国的席位,但这不等同于否定自身仍存在「代表中国」的属性。因此,当蔡英文和吴钊燮发表正式的公开演说时,多次称中国大陆是「中国」,蔡英文的次数甚至高达12次,不仅涉嫌违反《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甚至可能违宪。
国台办不批蔡 给台调整机会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大陆方面历来不断重申反对两岸关系出现「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情况。照道理,当蔡英文开始将「台湾」、「中国」并称,中国大陆应该会就此严词批判一番,然而,在5月30日国台办例行记者会上,国台办发言人安峰山并未这么做,而是首先以马英九时代承认「九二共识」、促成习马会的两岸和平稳定局面,指摘民进党破坏当前的两岸关系,将责任完全归咎于民进党政府,但完全没有批判蔡英文个人;其次,重申一中原则和「九二共识」,以及坚决反台独的立场,同时继续促统;第三,针对蔡英文在布基纳法索宣布和台湾断交后对大陆的抨击,称这是对大陆在国际上积极维护「一中原则」的反作用力。
除了硬的一手,国台办仍然给了台湾政府机会,称:「民进党当局能否有一个明确的立场和态度,承认『九二共识』,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人们都在拭目以待。」大陆方面用「拭目以待」的字眼,重点落在「待」字上,意即大陆还是对蔡英文未来能做出政策调整和新的政治宣示,不愿在她就职刚满两周年之际就将其一棒子打死,或把她与台湾行政院长赖清德一同定调为「台独」。
避免赖取代蔡 北京回应务实
中共向来将对台工作视为统战工作中重要的一环,而实际操作「统一战线」,需要划分清楚何为「敌我矛盾」,何为「人民内部矛盾」,分清谁是次要敌人、谁是主要敌人。虽然不承认「九二共识」(以蔡英文为代表的次要敌人)与明确表态支持台独(以赖清德为代表的主要敌人),皆被中共当作严重的敌我矛盾;然而,在台湾特殊的政治生态中,两者还是有程度上的区别,贸然将前者一并划归到后者,将敌人的范围扩大、增加,不仅不利于反独促统工作的推进,反而加大了对台统战工作的难度与障碍。
再者,《美丽岛电子报》的最新民调指出,在蔡英文的支持率向下探底(23.5%)的同时,赖清德的施政满意度虽然已出现「死亡交叉」(不满意高于满意),但其满意度有34.1%,仍高于蔡英文;加上独派屡屡放话,要赖清德在2020年取代蔡英文代表民进党出征总统大选,倘若将蔡、赖统统归为一派,那对大陆属鹰派的赖清德,更有取代鸽派蔡英文的理由。一旦民进党真换上了一个「务实的台独工作者」并成功胜选,两岸局势只会更加没有转圜的余地。
因此,尽管蔡英文在就职届满两周年之际,因短时间内接连遭受断交挫折,一时称北京为「中国」,大陆方面看在她过去两年来的克制与理性作为上,仍对她有所期待,但这不代表中国大陆就完全肯定蔡英文在两岸政策上的表现,也许只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考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