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前聯儲局主席、人稱「大師」(Maestro)的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曾公開承認自己「思想上有錯」。
適逢周六(9月15日)是投資銀行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破產10周年,《金融時報》訪問了格林斯潘,以了解他當年如何出錯,以及他對金融業現況及經濟前景的看法。
格林斯潘從1987至2006年任美國聯邦儲備局主席,是中央銀行的中央銀行家。不過其主政後期的千禧年代,正是導致2008年金融海嘯的次按風暴醞釀期。不少經濟學家,如諾貝爾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亦曾指責格林斯潘對金融海嘯難辭其咎,因為他力主反對對金融衍生工具的規管。
「理性自利」假設出錯
當格林斯潘自認「有錯」之時,旁人亦曾落井下石,問他「是不是現實世界有錯」。格林斯潘照直說:「是我當時以為可以代表現實世界運作的模型出錯了。」
格林斯潘當時一直主張用模型去解釋世事,亦相信自由市場會自我痊癒,因為市場會最有效的分配資源。
如今他卻說:「本來我假設每個人都是完全理性的,就算不是完全理性,也大概是理性的。這,在事實上,有欠準確。」他當時認為理性的「自利原則」,會使金融家都為其投資者著想,這在金融海嘯後被證明有錯。
金融海嘯爆發後,奧巴馬政府在2010年通過《金融改革法》(Dodd-Frank
Act),去規管金融業,以保持其穩定,避免海嘯重演,再迫使聯儲局及財政部聯手入市。今日特朗普政府卻欲將之弱化、廢止。
金融海嘯後,不少經濟學家都覺得對金融系統入面的人作「理性假設」再行不通,轉而研究他們實際上的行為模式及文化。
行為複雜 文化難改
對此,格林斯潘指出他的最大領悟是「恐慌」(Fear)與「狂喜」(Euphoria)在市場上的體現全然不同:如果市場進入恐慌,其反應是「迅速」而「巨大」的,因此任何人都可以觀察到,正如雷曼破產之後的危機。然而,狂喜卻是一個「緩慢而拉長的過程」,正如金融海嘯之前數年的市況。
對於要如何改變金融業的文化,格林斯潘說:「我不認為他們(指銀行家)會明白。事實上,我知道(他們不會明白)。」對於金融業的健康狀況,格林斯潘似乎甚為悲觀。
雷曼兄弟的最後「遺照」,攝於2008年9月15日。(視覺中國)
未來:民粹主義經濟非理性
《金融時報》記者見狀,就問得更坦白:「你會認為我們正在另一個泡沫中,正等待另一個危機發生嗎?」
格林斯潘亦答得巧妙:「我們現在身處的世界其實已經有點不同。基本上,我們是跑進了一個民粹主義(Populism)的環境。而民粹主義經濟,我不認為是一個發展經濟的理性做法。它只是苦楚中的尖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