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蓝雨
近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总理李克强先后访欧,可视为强有力的高层外交。在习主席的铺垫下,结出了李克强的“中欧联合声明”的果实。“声明”背后显出全球政治态势。
李克强此访的情节可谓先抑後扬,跌宕起伏。在外媒一片看空中,中欧联合声明最终发表。官方披露细节称,李克强在联合声明通过现场回应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提议,「为双方工作团队50多个小时卓越的谈判鼓掌」,足见此次中欧交锋的强度与效率。
有媒体说,为达成联合声明,中方做了重大让步。从声明文本来看,重大让步的前提仍然是符合共赢与中国扩大开放大方向的。最重要的是,此次中欧联合声明无论产生过程还是最终内容,都体现了中方对欧盟声音的倾听和真诚合作的姿态。在美国挑起整个西方世界对中国的疑虑氛围下,直面「信任赤字」,打开信任壁垒的缺口,才是中国最大的胜利。
近年来,欧盟对华态度有摇摆,既有借势美国对华取利的心思,也有拉住中国应对美贸易大棒、维护自由贸易体系的考虑。面对欧洲方向的不确定性增加,中国果断以高层外交,对欧洲方向做最大重视,并通过习近平访欧,特别是与法、德、欧领导人圆桌会晤,将中欧关系下一步发展直接升到顶格位置,大大提升中欧关系战略性。
熊猫时报深度分析里提到,2016年、2017年中欧领导人峰会因南海问题以及是否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并未发布联合声明。2018年6月中欧领导人弥合了相关分歧後在北京会晤,并发布联合声明,此次中欧联合声明相较於2018年的联合声明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整体结构上看,今年(2019年)的联合声明层次分明,有序言、双边关系、全球挑战与治理、外交与安全政策四个部分。2018年的声明则简单罗列了44条,并无层次结构的分野。
从双方政治关系视角看,今年的联合声明说「中国和欧盟将在下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之前制定一份新的合作议程」,「双方同意建立高层沟通机制负责持续督导谈判,并於今年年底前向领导人汇报进展。」
重新设置合作议程、建立高层沟通机制,这些属於双方关系顶层设计的范畴。这意味着中欧关系将重新出发,无论是合作的内容结构,还是合作的方式方法,都将有新的变化。
对於备受关注的中欧投资协定问题,新的联合声明说「双方承诺2019年将在谈判中,特别是投资自由化承诺方面,取得结束谈判所必需的决定性进展,以便在2020年达成高水准的中欧投资协定。」这是中欧首次为达成投资协定设置时间表。2018年的联合声明中仅仅提到「双方视正在进行的《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为最优先事务」。
中欧投资协定是否签署意义重大,这对於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从全球挑战和治理层面看,今年的联合声明明确提出「反对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2018年的联合声明仅仅到「抵制保护主义与单边主义」,从「抵制」到「反对」,一词之变立场更加鲜明。
措辞变化的背後是中欧关系的定性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中欧共话「全球挑战与治理」,「中欧关系前所未有的重要性」,「欧中是世界重要力量」,「中欧关系战略性」,等等说法和以往中欧领导人谈论彼此关系的用词迥然不同。
长期以来,中欧关系的战略性显然是不足的。中欧常常受制於技术层面和认识层面的分歧而缺乏战略性。
从2003年中欧建立全面战略夥伴关系开始,中国就以全球战略高度评估中欧关系,於同年发表首份对欧盟政策档,於2010年建立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与欧洲进行宏观战略问题沟通,於2014年的中国对欧洲政策白皮书中将欧盟定性为全球重要力量。然而欧盟过去并未从战略高度看待中欧关系。
对欧盟来说,战略性夥伴是美国,美欧在经济军事政治方面是高度一致的利益共同体。欧盟在安全政策仰赖北约,在全球外交政策上与美国协调,二战後欧美形成最强大的同盟关系。而欧盟与中国更多是经济关系,在很长时间里,中欧之间的政治关系仅限於管理经贸合作与摩擦的工具。
彼时欧盟并不认为有和中国战略协调关系的必要。现在欧盟口风的变化,说明欧盟认识到与中国进行战略协调的必要。
这是因为中国在全球政经领域的分量,已经令欧盟无法忽视。中欧关系第一次被欧盟提升到同美欧关系一样重要的位置。
与此同时,特朗普上台後采取的政策,也促使欧盟在政策上进一步战略独立。过去可以依赖的盟友现如今并不那麽值得依赖,相反诸多想法同欧盟完全相反。欧盟必须考虑,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扞卫自身的利益。此时,反倒是中国与欧盟在全球政经立场上有更多共识。欧盟第一次认识到来自中国的支援对捍卫欧盟的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欧盟领导人提出欧中合作可以在世界上做成大事,欧盟愿从战略层面重视中国,这些代表了欧盟对华态度的根本逆转。最起码中国崛起已经获得欧盟的承认。欧盟在这一现实判断下做出了新的判断和选择。
随着中欧联合声明的最终通过,中国和克罗地亚政府联合声明也顺利发表。在中克联合声明中,「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是携手维护多边主义、共谋发展的成功例证,有助於提升中克关系和中欧关系水准」的表述,与此访前外界疑虑中国藉中东欧瓦解分化欧盟的氛围形成鲜明对比。由此可以推测,今天在克罗地亚举行的第八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最终顺利产生相关成果将是大概率事件。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克联合声明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表述占较重篇幅。这与日前欧盟承诺在一带一路上与中国合作,都显示了欧洲方向对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较大的兴趣。将於本月底举办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也会是中欧关系突破的重要观察视窗。
可以说,中国联欧制美,与欧洲建立可持续性的战略夥伴关系,争取双赢和多赢,保证在中国的欧盟企业享有市场准入和同等竞争条件,并改善贸易逆差等结构性问题,化解欧洲对一带一路的疑虑。
四月九日,李克强抵欧第二天,特朗普推特上威胁,要对一百一十亿美元的欧盟进口货徵惩罚性关税,导致道琼斯指数大跌。欧洲和中国都有危机感和急迫感,要在国际经济秩序和政治秩序重组的过程中,找到战略利益的结合点,来维持全球化和区域整合的长期目标,防止特朗普主义主宰世界。
如果说习近平的欧洲之行是点的突破,李克强的访欧则是面的平衡。前者从中欧关系的战略大局出击,以二百亿欧元的潜在经济效应专案,说服意大利加入其主导的「一带一路」倡议,并以三百亿元的空客订单缓解法国对中国发起的「遏制」行动;而後者要面对中国与欧盟进行全方位战略谈判的挑战,说服欧洲「合作是主流,双赢是目标」,消解欧盟主要国家将中国定位成「经济竞争者和系统性对手」带来的副作用,给欧盟提出的「对一系列优先市场准入壁垒和经营者面临的要求达成共识」,「至少将在下届二零二零年中欧峰会召开前,设下迅速移除壁垒的最後期限」的通牒,争取更多谈判协商的空间。
特朗普对中国发起贸易战,以及以国家安全为名对华为的阻击,激发民粹主义在全球泛滥,中国威胁论在欧洲也大幅度升温,而中国对欧洲的大规模出口及投资,引发欧洲民意的变化,甚至也成为英国脱欧的一个重要潜在因素。为了不在中美两个超级大国的全球博弈中遭遇边缘化和选边站的困境,维护欧盟作为国际秩序中重要的一极,欧盟领袖发起全面审视中国在欧洲拓展的行动,这也是为何习近平访法时,总统马克龙邀请欧盟主席容克和德国总理默克尔与习进行「四方会谈」的原因所在,他们要发出欧洲「团结的声音」,容克四月一日又在德国高调批评中国贸易不公行为和「一带一路」计划,并称「欧洲是开放的,但我们不会让欧洲看上去像是一个赠品」。
其实,欧盟领袖强调要一致对付中国,反而暴露其内部在对华政策上的巨大分歧,这种分歧主要体现在欧盟其他成员国与德法之间的猜忌,而这种猜忌在支持自由市场的英国脱欧後日趋加重。他们担心在美国和中国的外部压力下,欧盟内部将开启一个由法德两国主导、更倾向於干预主义政策的时代。北欧小国丹麦首相拉斯穆森就声称,要坚决捍卫欧洲自由经济,就必须抵制法国将单一市场「政治化」、或者「复制黏贴中国那种国家干预模式的努力」。事实上,一如德国经济部长阿尔特迈尔所说,德法要采取联合行动来捍卫欧洲的「技术主权」,以对抗全球对手的攻势,其中包括国家参股某些重要行业的公司。欧盟反垄断专员玛格丽特则警告德法,不要借反对中国的威胁,来推动德法两大国的垄断。为此,欧盟否定了准许法国阿尔斯通与德国西门子铁路部门的一项合并计划。
在外界看来,欧盟内部的分歧正是中国见缝插针的良机。但北京已经充分认识到,随着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及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与美国的竞争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全球化与多边主义则是中国反击特朗普孤立主义的不二法门。
习李相继访欧,自然有「以欧制美」的战术考量,但北京的欧洲策略是要解除欧盟国家的疑虑,让其相信中国无意分裂欧洲,或将欧洲当成对付美国的工具和棋子,而是要与欧洲建立可持续性的战略夥伴关系,争取双赢和多赢。为此,中国要保证在中国的欧盟企业享有市场准入和同等竞争条件,并改善因为工业补贴而导致贸易逆差等结构性问题,当然中国也要在投资欧洲和非洲(欧洲重点关心地区)等海外基础设施的方式上提高透明度,因德法在欧盟鼓吹“中国威胁,就是认为中国在中东欧的投资(16+1机制),尤其是「一带一路」在欧盟的希腊、葡萄牙、波兰及意大利等国打开了缺口,北京是要采取「各个击破」,最终控制欧洲”。
围绕中国产业政策、网络安全及贸易战加剧,中国已被列入欧洲进程的首位,欧盟也首次明确对华十点行动计划和三大战略目标,其中包括欧盟应积极寻求主导经济关系的更平衡和对等的条件。不过,以是否要排除华为参与欧盟各国5G建设为例来看,在是否采取完全的对华强硬政策上,欧盟各国仍立场不一。
李克强在中欧峰会和中国中东欧峰会既要拒绝德法等国效法特朗普给北京施压下通牒,又要告诉欧洲中国不会仿效特朗普分裂欧洲、拖垮欧盟,而是支持多边主义、支持开放型世界经济、支持维护二战以来建立的国际体系和秩序等共识上,与欧盟发展与中美关系和欧美关系并行不悖的战略夥伴关系,为欧洲最终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打下柔性的基础。
(2019.4.13猫眼社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