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報評論 工黨領袖的實力或被外界低估 澳洲要抛“政變之都”形象!

自從自由黨上臺執政以來,有一個政治現象很有趣,就是無論何時的民意調查,工黨領袖索頓(Bill Shorten,下同)的支持率,一定是低於自由黨領袖的,注意是自由黨領袖哦,即是說,只要是自由黨領袖,“民意”支持率就一定高過索頓。不論自由黨的領袖如何更迭,從艾伯特(Abbott,下同)到譚寳(Tumbull,下同)再到莫里森(Morrison,下同),索頓的支持率,就從沒領先過這三位自由黨領袖。這個政治現象帶出幾個問題:

一. 是否意味著艾伯特,譚寳等比索頓更優秀呢?是否索頓的工作能力就不如艾伯特,譚寳以及莫里森呢?

二. 索頓有否被外界低估呢?

三. 民意調查誰話事?媒體起到如何的作用?

第一個問題,答案其實很簡單,就是看誰笑到最後。

隨著艾伯特,譚寳陸續下臺,索頓的黨領袖位置絲毫沒動過,索頓已經贏了艾伯特和譚寳。5月只要贏下莫里森,索頓就是能笑到最後的人。

第二個問題,筆者認為索頓有機會笑到最後,筆者曾準確預測特朗普執政,這次大選預測5月大選工黨將險勝聯盟黨。原因就是索頓的實力長期被外界低估,民調可以參考不可迷信,雖然民調索頓不如艾伯特,不如譚保,但結果表明,艾,譚二人自己連主席位都保不住,政治才華談何優秀?

由於索頓的民意支持率長期“落後”自由黨領袖,大家有可能忽略了索頓的工作能力;

當大家熱衷于關注自由黨內鬥的時候,還忽略了工黨內部穩健的領導架構已經是士別三日了。

筆者本文的靈感來源,其實是來自網友發的一張圖(即題圖)。

圖中可見,自由黨的政爭(筆者注:不同於黨爭)其實十分激烈。

圖片信息顯示,自由黨2013年到2018年五年間第一把交椅換了3個,第二把交椅也換了3個,有趣的是,這第一把交椅和第二把交椅的更迭人選,是沒有重復的,都是“新組合”:Truss分別被Abbott和Tumbull領導過,Tumbull任內換了三個副手,最後一個副手McCormack被Tumbull領導完,現在被Morrison領導。這些更迭是不是很有趣?

其實一點都沒有趣。更迭的背後説明聯盟黨內部的政爭相當激烈,只是不爲外界所知而已。

對比工黨,2013年到2018年,則一直是Shorten與Plibersek二人搭檔,任你民調風吹雨打,巋然不動,十分穩健,工黨零更迭!可見已經走出了昔日政爭的陰影(昔日工黨政爭包括Kevin陸克文與Gillard)。這種穩健,可以看出索頓的領導能力和工作實力。筆者有理由相信,索頓具有領導國家的能力。

第三個問題,是何因造成索頓的民調長期不如自由黨領袖的呢?

追根溯源,其實就是掌控輿論的媒體身上。舉個例子看圖:

這是澳大利亞人報四月第二周,第三周的頭版。在十天的頭版中,對工黨政策批評的頭條有四天,對工黨政策中性標題一天,而對聯盟黨政府正面標題一天,對雙方中性標題四天,對工黨正面標題零天,對聯盟黨負面標題零天。剔除中性標題來看,負面報道工黨與聯盟黨是4:0;正面報道工黨與聯盟黨是0:1。媒體立場的偏頗顯而易見,離中立差很遠。

所以,筆者認為,索頓是“被不如”自由黨領袖的,絕非其實力的真實反映。澳大利亞人報對工黨和自由黨的媒體立場,就是十分鮮明的站在自由黨一邊,而且,澳洲主流媒體大部分也是八九不離十的跟澳大利亞人報立場差不多。工黨處於弱勢。

所以,由於媒體的影響力,索頓的民調支持度長期低于自由黨任何一位領袖不足爲奇。但筆者認爲,這對工黨及索頓本人并不公平。應給予機會讓索頓為澳洲國民效力,證明自己。

回顧歷史,工黨的政爭是導致2013年大選失敗的原因之一,爲此付出了政治代價。當時聯盟黨把工黨批駁的“一文不值”。不料上臺的聯盟黨未有以此為鑒,還“不遑多讓”地在換人紀錄上領先工黨,原來到頭來是一百步笑五十步(注意,不是五十步笑一百步哦)。有趣的是,當年很多人質疑Gillard“政變式”的上臺,但同樣是“政變式”上臺的Morrison卻很少人質疑。外界(主要是媒體)這種對聯盟黨的溺愛,其實是害了它,結果就是接二連三的換畫。聯盟黨這次大選挖了很多工黨的舊傷疤,唯獨無法就更迭總理一事上舊事重提。

其實,執政黨的政爭是很令選民討厭的,你說,一個國家不好好花心思去治理,一天到晚搞內鬥,爭權奪利很好玩嗎?以前工黨是這樣,輪到聯盟黨又這樣,選民只有乾瞪眼,難道選民選他們執政是讓他們到堪培拉玩權力游戲的嗎?

其實,政爭一直是澳洲政壇的一個老問題,工黨陸克文與吉拉德之爭引人注目,但目前看工黨學到了其中教訓,一方面人人都提醒自己政爭的危害,另一方面還謙卑的出臺制定使得內部政爭有嚴格和透明的規矩來防止政爭,看得出這五年以來工黨十分團結,團隊穩定,也使得工黨在反對黨的位置形成連貫成熟的政策,成為一支競爭力強過政府的團隊。

筆者最後奉勸各位政壇老大,不要再把野心和對權力的欲望,凌駕在國家利益之上,尊重一下選民吧。堪培拉,十年閒走馬看花的換了6位總理,與其説是民主制度的體現,不如說是把政治儅兒戲,鬧的是國際笑話。堪培拉在國際上已經有了“政變之都”的不雅稱號。這個形象,其實是對澳洲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是重創的。君可瀏覽,國際媒體和地區媒體(澳洲媒體除外),甚少關注澳洲大選,與關注馬來西亞大選,以色列大選,烏克蘭大選,泰國大選,印尼大選等亞太國家大選的追蹤報道相比,澳洲的關注度低的可憐。

誰要爲此負責?

筆者期望,這次大選,不論工黨上,還是聯盟黨(自由黨)連任,執政黨的領袖(意味是總理)都不要再隨意更換了,希望政爭早日終止,速速甩掉“政變之都”的帽子,安安靜靜走完執政任期,重樹澳洲的國家形象。可以嗎?做得到嗎?拜托!

(2019.4.25 《悉尼郵報》評論員、華人時事評論傢蕭十一狼撰文)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