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學者:中國抗日源於五四 火燒趙家樓遺址 變身軍人招待所

【熊貓時報訊】五四運動不僅是中國本土運動,不少日本學者認為也是中國全民「反日」的起源。1919年5月1日,北大學生獲悉巴黎和會拒絕中國收回德國在華利益的訴求後,與12所院校商定5月4日在天安門集結。當日學生會合後曾往東交民巷東行準備到使館區示威,但在街口受阻,有學生提出到1915年代表北洋軍閥政府與日本簽下「二十一條」的曹汝霖家,遊行學生遂改往曹宅趙家樓,並發生火燒趙家樓事件。

日本新潟大學副教授武藤秀太郎認為,新中國以「反日」為建國的起源,這種思想源於五四運動。他在近作《「抗日」中國的起源——五四運動與日本》一書中稱,五四運動「反日」不僅是一種意識形態,還塑造了當代中國對日本的複雜情感。參與五四運動的知識分子,如陳獨秀、李大釗及魯迅等,都曾留學日本,因此將「反日」和「知日」情感雜糅一起,五四運動塑造了中國對日本的複雜情感結構。

相關新聞:

百年一瞬,五四運動中具象徵意義的一些舊址,雖都立牌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但趙家樓如今是原北京軍區司令部招待所,參觀需預約;《新青年》編輯部舊址自修葺後重門深鎖。

趙家樓據傳曾為明代文淵閣大學士趙文肅舊邸,佔地至少4300呎,後在清末民初為時任交通總長曹汝霖購得,五四當年學生焚毁了曹宅50多間房中的11間。1950年代後,趙家樓遺址被完全拆除,原址建成趙家樓飯店,並作為原北京軍區司令部招待所。至1980年代,當年京師地方檢查廳繪製的「曹汝霖第宅之圖」被發現,該處也在1984年立牌為「五四運動火燒趙家樓遺址」,並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對外開放。工作人員向記者證實,在招待所二樓多功能廳,常設五四運動和「火燒趙家樓」歷史資料和圖片,但參觀需提前由團體預約。

《新青年》編輯部修繕後重門深鎖

曾被毛澤東稱為「五四運動總司令」的陳獨秀,在引領五四運動時居所和他創辦的《新青年》雜誌編輯部舊址,位於北京東城區北池子大街箭桿胡同20號。朱漆院門、門簪與石戶對,頗具老北京四合院風情。若非門口有介紹牌,這個修葺一新的房子並不會引起太多人注意。

箭桿胡同20號與隔壁的9號院原是同一個宅第,中間有牆分隔為東西兩院。1917年冬,陳獨秀從上海赴京出任北京大學文科學長後,從屋主孫志廣的爺爺手中租下東院,其中3間北房是他的辦公室、書房和臥室,3間南房是《新青年》編輯部。陳獨秀曾在該處客居兩載,並主編在《新青年》發表過胡適《文學改良芻議》及魯迅的《狂人日記》等,這裏也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重要標誌。

孫志廣和家人則一直住在20號院,該院2001年被劃為「文物保護單位」,至2015年孫家才搬離。後來政府斥資將小院屋頂和院門等修繕,但至今重門深鎖,附近居民對記者稱,「連我們都不知道那邊修成什麼樣了,大門就一直沒打開過」。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