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眼社评 中美贸易纠纷下远东裂变 东京为何对首尔使用致命武器痛下杀手?


   评论员 蓝雨

  日本政府7月1日对外宣布,对出口韩国的半导体材料加强审查与管控,并将韩国排除在贸易日本政府制定的安全保障贸易友好对象国清单的措施。一石激起千层浪。泛起的波浪不仅涉及日韩的恩怨情仇,安倍的政治考量,还涉及全球产业链的裂变以及中国崛起。

对於日本的「制裁」,韩国毫无还手之力。半导体是韩国首要的产业支柱,占该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0%。而日本企业在全球半导体材料市场上所占的份额达到约52%,更是韩国半导体材料的主要进口国。有预计,如果日本材料断供,韩国企业的库存最多也只能撑3至6个月,这对韩国经济可以説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和伤害,对韩国的经济支柱产业造成沉重打击。而且日本不排除第二波制裁,两国政经破裂。

  为何日本用致命武器,对韩国痛下杀手呢?

  历史恩怨情仇不能在和解宽容中得到控制消弥,就会发酵成为互相伤害政治经济的双刃剑。作为东亚两强的日本与韩国,在历史恩怨纠缠不休中爆发出这次前所未有的全面对决,日本首次祭出管控对韩出口高科技原材料的「传家宝刀」,直刺韩国维系经济成长之重要支柱产业「心脏」,令韩国总统文在寅惊呼遭遇「史无前例的危机」。日韩政经关系破裂,也使中日韩自贸区(FTA)的形成更加遥遥无期。

  外界认为,这次日本对韩采取制裁措施是搞突袭,其实不然。这其实是近期日韩关系不断恶化下,日本对韩作出忍无可忍的一次反击。采取对韩经济具有致命性打击的高科技原材料断供,也是长期周密细致评估後利用日本最强的产业优势压倒性戳破韩国电子产业短期内难以弥补的「短板」,这也是令韩国无力招架还手的致命一刀。

  日本重手制裁韩国,一方面是被韩国「逼」的,另一方面也是向世界彰显日本产业暗藏的「实力」和「威力」。

  日本之所以史无前例地首次发起对韩经济制裁,实际上是政治性报复,其表面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在二战时劳工赔偿问题上,日韩之间的摩擦对立加剧,韩国最高法院终审判决支持四名原二战时被日本强徵韩国劳工向新日铁住金索赔案。这被日本视为韩方违反了两国恢复邦交时签署的「日韩请求权协定」而坚决不接受。日企强徵劳工已经成为日韩关系过不去的心结。

  韩国法院的判决结果,可造成冻结日本企业在韩资产,对日本制铁持有的韩国合资公司股份进行出售,以此作为强徵劳工案的补偿。同时,韩国国内「抵制日货」的情绪在日益高涨,多个日企产品成为韩国民众拒绝采买的「黑名单」,这显然给在韩的日企蒙上了巨大的经济阴影。日企的经济利益在韩国受到了如此影响,政府当然不会袖手旁观,日本此时对韩国半导体材料祭出杀招也是该国反制韩国的一个施压手段。

  不过,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七月七日表示,这次对韩出口限制并非针对韩国对二战强徵劳工赔偿判决的反制措施,而是关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约定」。这也暗示了日本制裁韩国的第二个原因,即文在寅政权背信弃义,撕毁与日本就战时慰安妇问题达成的协定。

  日韩贸易战突如其来,其实早已恶根深种,背後牵涉到两国近年对外的政治方针和取态。安倍政权高调制裁韩国,指是防止韩国转移技术给朝鲜,但其实是为了国会选举,争取右派选票。日本国内媒体,特别是右派背景的媒体看清政府的意图後,纷纷加大了对韩国责难,将矛头指向韩国的反日教育、文在寅政权对日的强硬态度。一般认为,制裁是与日本7月21日的国会选举中的参议院选举有着莫大的关联。日本在日韩关系上必须要表现的强硬也是为了拉选票,为执政联盟在选举过程中获得更多支持的一个手段。

  但笔者看来,日韩贸易战也和中美贸易战以及中国崛起有间接联系。

  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此前占据着亚洲第一强国的位置数十年。然而,随着中国的崛起,日本经济的衰退和萎靡,其第一强国的身份发生了动摇。中日之间结构性的变化,让曾经高高在上的日本难以马上接受,中日关系也因此经历了十年的磨合和适应期。

  如今,日本已经逐步接受了中国的强大,并重新调整了它与中国之间的关系,两国关系也出现了回暖。值得注意的是,接受中国的日本,并不意味着他会丢掉此前的「骄傲」,更不意味着会让韩国对自己「予取予求」。

  从文在寅撕毁慰安妇协议,到韩国大法院重翻韩国劳工的旧账,再到有意冻结在韩日企资金,韩国在各大问题一直和日本作对,给它难堪。

  这让曾经是「亚洲第一大国」的日本难以接受,即便韩国目前在半导体产业上已经超越了日本,已占全球75%半导体芯片市场份额,但日本对世界半导体设备、材料的掌控还是成为了韩国半导体产业最大的「命门」。

  日本此时对韩国发起「狠手」也是为了让它认清现实,尽管日本在东亚的政治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但日本在东亚经济、政治上的影响力依旧存在,日本还是可以掌握者韩国的「命脉」,给予韩国经济沉重的打击,这也是日本以此挽回国家颜面、民族自信的举措。

  还有,随着中美贸易战从2018年3月开始加速全球产业链整合,日本、美国等产业大国都在寻求排除下游产业链国家。中、日、韩三国在集成电路、显示器等领域的技术、物资流动就成了其中的缩影,本次风波似乎就成了全球风暴在远东的某种裂变产物。

  资料显示,到2019年5月前後,韩国在LCD领域的份额已经被中国大幅度蚕食,与此同时,中国在OLED专利研发等领域也已超越韩国。日本在电子级氢氟酸等高级产品上的需求也逐渐被中国所填补。韩国企业正逐渐於贸易战风潮中呈现其下游产业链乃至「代工者」特徵,中日之间的产业直接联系却越来越紧密。本次风波也将在给韩国面板产业带来危机乃至打击之前,让外界重新认识到全球产业链的重构究竟意味着什麽。

  这场风波已经让外界认识到韩国的科技积累相对日本已处於产业链的下位。而这种角色在当下席卷全球的贸易战风潮中往往是可以被取代甚至被取消的。

  相比之下,日本的氢氟酸等工业目前正严重依赖中国提供的原材料。中国的LCD、OLED等产业也正处於上升阶段。伴随着资本流向也逐渐转向中国一侧,Canon Tokki公司在2018年度甚至选择不向韩国而向中国出售设备。市场和原料的压力在这场风波中让韩国看到了其面板产业遭遇全军覆没的可能。

  事实上,韩国在进入2019年後已经不止一次地发现了自身因制造业竞争力不足而沦为代工者的风险。尽管在美国为主导的西方经济体系之下,韩国工业的进退不会马上影响到该国的经济状况。但韩国在国际环境下的政治地位肯定会因此大为受损,进而沦为美国、日本乃至欧洲的代工者,就像台湾地区所扮演的角色那样。这可能也是首尔方面尽力想避免的。

  韩国银行数据显示,该国2018年的贸易顺差为764.1亿美元,比前一年增长1.6%。这也是韩国连续21年保持顺差。但该国的两大主要出口产品汽车和半导体均出现生产及出口双双下滑的状况。这一局面直接和国际贸易摩擦、芯片价格下滑以及美国与主要汽车生产国的贸易战分不开。

  韩国也正是因为具备了相关产业的发言权,才因此具备了足够的经济博弈能力,而非扮演美、欧、日的代工者。但是,来自日本相关产业的打击就有可能严重威胁韩国在相关产业的议价能力甚至经济主权。譬如台湾地区这个韩国曾经的「同盟战友」就在产业问题上为其扮演了完美的反面教材,即台湾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因经济下滑,逐渐丧失政治发言能力。

  当下,中国、日本等国因其知识产权、产业研发等能力才在特朗普发动的全球贸易战中赢得了生存的空间。当日韩也在这场风潮中以半导体、液晶面板的关键资源相胁时,这场基於经济基础而产生的博弈也将让外界重新认识中美贸易纠纷带来的产业链迁移。

  (2019.7.20 猫眼社评)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