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眼社评 莫迪重塑印度教大国 结束与中巴两线作战 却埋下中印关系“隐刺”?

  评论员 蓝雨

  8月7日,巴基斯坦宣布与印度的外交关系降级,中断双边贸易,并重新审查双边安排,将这一问题提交联合国及安理会。此外,巴基斯坦还将在8月14日独立日当天,声援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民众「争取自决权利的正义斗争」,并把8月15日定为「黑色日」。

  巴基斯坦的连环动作源於印度8月5日的一个决定:当天,印度政府宣布废除宪法第370条,取消此前宪法赋予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自治地位(并随即颁布宵禁令,切断当地与外界的通讯和上网服务)。印度剥夺了该邦的自治权,并将之一分为二,以穆斯林为主的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依旧属於查谟-克什米尔邦,而以佛教徒为主的拉达克地区则被独立划为「拉达克中央直辖区」。这一决定,为查谟-克什米尔邦(即印控克什米尔)长达70年的「一国两制」自治地位画上句号。

  克什米尔的争端可追溯至70多年前。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後,以穆斯林人口占多数的喀什米尔,却无法自由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惟巴基斯坦军队进入该区後,喀什米尔随即转投印度的怀抱,换取新德里干预政局,以赶走巴基斯坦军队。翌年,联合国要求该地「去军事化」後举行公民投票,确立未来的地位。惟此以後,喀什米尔的地位不但没有透过和平手段解决,後续更引发多场战争,使印巴两国成为敌人。

  在过去几十年里,该处一直都是南亚火药库,出於可能发生冲突的顾虑,没有任何一届印度政府在克什米尔的「特殊」地位上有所动作。莫迪(Narendra Modi)政府无视血迹斑斑的战争历史,仍以经济民族主义的伎俩,煽动民众支持废除相关宪法,做法极为危险,莫迪的突破性动作无疑会激化印巴局势。莫迪为何要碰触这个「雷区」?种种冒险之下,莫迪要获得什麽?

  以煽动民族主义为管治手段的莫迪,当然不会昭告天下,清楚说明废除特殊地位的考量。在8月8日的电视讲话中,莫迪指控巴基斯坦利用这条款「作为激发区内民众反对印度的武器」,并为印控克什米尔带来「恐怖主义、分离主义、王朝主义(比喻地方豪族把持管治)和大范围扩散的贪污」表示此举有助阻止分离主义及恐怖主义,并认为当地的「主流民意」与印度其他地区一样,喜见有新发展与更多就业机会。

  然而,英国撤出印度次大陆後,喀什米尔的主权争议仍未尘埃落定,成为印巴以至中国三方的冲突热点,任何单方面改变现状的举动,皆会被视为敌对挑衅,亦会影响在印太有利益考虑的美国。

  从现实层面来看,这是莫迪兑现承诺的表现。早在2014年的总理大选期间,莫迪就将废除宪法第370条写进了自己的竞选纲领。在今年(2019年)的大选中,莫迪所属的印度人民党更是许诺,将取消该邦的特别地位。

  莫迪在第一任期时,彼时印度人民党与国大党在政治版图上还是相互制衡的状态。而莫迪以压倒性胜利赢得连任,一党独大的印度人民党终於有机会施展拳脚。刚刚上台的莫迪再次展示了他的「强人」形象。

  印度人民党此举不仅兑现了自己对选民的承诺,还藉此削弱了克什米尔地区穆斯林的力量。按照原本的宪法370条,克什米尔拥有自己的宪法、旗帜,以及除外交、国防和通讯以外的一切事务的独立性。此外,它通过给予其永久居民拥有财产的权利和专营权来维护当地的领土主权。

  如今,莫迪政府将这些特权全部剥离,对印度最大的穆斯林邦——克什米尔采取了与其他邦尤其是印度教邦一视同仁的态度,必然会进一步激发印度教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

  因国土面积大,人口众多,宗教与种族多元,印度的政治与社会认同呈现多元与破碎的特点。印度教人口占据印度人口的五分之四,莫迪所在的印度人民党属於印度教民族主义的政党。

  进入21世纪後,印度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实力增强进一步提升了印度的民族自豪感,印度想要做大国的愿望更为迫切。莫迪希望能够建立一个统一的「印度认同」,以壮大印度并在国际上取得影响力。伊斯兰教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14%的人口信仰伊斯兰教。如今,莫迪政府对克什米尔地区的动作是挤压穆斯林的生存空间,以此来建立「大一统」的印度教大国。

  这次突兀的地方收权行动影响深远,不但体现了人民党政府的「印度教民族主义」政治议程,还随时威胁到现代印度立国以来奉行的联邦制。

  不过,莫迪此举在印度其他地方甚孚众望,新德里和孟买等多地有大批民众上街庆祝,在莫迪发迹的古吉拉特邦,民众欢呼声尤其响亮。这反映人民党政府的「印度教民族主义」(Hindu nationalism)政治议程,实有其政治基础。英国西敏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阿南德(Dibyesh Anand)在《外交政策》撰文,形容上述心态源於要羞辱胆敢求异的克什米尔穆斯林,以及想警告全体国内穆斯林,即以印度教为主体的政治复兴已是无可阻挡。他甚至形容人民党藉此「彩排」其长年政治议程——即令印度由世俗多元民主体制转变成「印度教国家」(Hindu Rashtra)。

  阿南德自言早年为有关印度教民族主义的着作采访时,有亲人民党的民兵领袖已表明,克什米尔将是对抗穆斯林的下一战场。他形容这次最大输家是亲印度的克什米尔人,他们被以寻求独立或跟巴基斯坦合并为主的同胞谴责「通敌」,同时被印度的自由派政党出卖。结果「自治」这中间选项不再,克什米尔地区面临人口洗牌和殖民——倘若当地穆斯林抵抗,只会换来更残忍的国家暴力,甚至被标签为伊斯兰主义恐怖分子;倘若不抵抗,就会被解读为支持印度。

  但外界担心印控克什米尔被褫夺自治权後,会出现民众反抗和外交风波,这不是空穴来风。考虑到克什米尔地区主要以穆斯林为主,并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印度政府对这一地区的管控程度之差可想而知。而宗教上的一致使得印控克什米尔与巴基斯坦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卫报》指当地许多民众指控印度只想要克什米尔的土地,而不想要穆斯林为主的克什米尔人。当地公民拉菲克受访说:「他们说克什米尔属於我们,但同时他们杀死我们。」

  当印度将克什米尔地区的特权收回并收归於中央管辖范围之下,印度便可藉此来切断巴基斯坦与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联系,管控巴基斯坦军情人员在当地展开的代理人战争。

过去,印度中央政府不能有效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施政,无法有效影响当地的意识形态和舆论的状况必须得到改变。莫迪政府取消克什米尔的特殊地位,将其由高度自治的「邦」变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联邦属地」,是从改善内部治理的视角,寻找解决边境安全困境的方法。

  按照印度人民党主席、印度内政部长沙阿(Amit Shah)在联邦院(即上院)上交的议案,原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将一分为二,变为克什米尔中央直辖区与拉达克中央直辖区。这不仅仅涉及到印巴的边界分歧,同样也牵涉了中印的边界态势。

印控克什米尔地区位於印度、巴基斯坦和中国之间,具有极高的战略意义。印巴两国曾为此两次发生战争,中印两国也在1962年有短暂的边界冲突。莫迪连任後就在这一地区加强管控,是印度展现大国姿态的象徵,是给中国和巴基斯坦的警告与下马威。

  中国外交部8月5日因此强调了中国反对「印方将中印边界西段的中方领土划入印行政管辖范围」的立场。对外界来说,新德里此举无疑节外生枝。但对莫迪来说,这个历史性的举动恐怕不止於捞取现实的好处。从战略层面讲,这也可以改变自身「双线作战」的被动局面。

  1948年以来,原克什米尔土邦一带就是印巴战争和中印战争的重要战场。在经过几十年的战争和谈判之後,这一地区基本处於中印巴三国分治的态势:巴基斯坦控制了西北部(自由克什米尔和克什米尔北部地区),印度控制了中部和南部(查谟和克什米尔邦),中国则控制了东北部(阿克赛钦和喀喇崑仑走廊)。这样的态势之下,印度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要同时来自巴基斯坦和中国两个方向的压力。

  印度想要打破这样的双线作战局面。在过去多年里,中国已经基本掌控了与印度在西线的主动权,仅剩450平方公里的巴里加斯地区争议未解。2013年,中印在阿克赛钦实控线一带的「帐篷对峙」以印度撤退告终。这一事件虽然并没有完全解决双边的边界争端,但也为日後中印解决争端提供了参考。

  在中印边境局面可控的局面之下,印度将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划归为两地,便可在「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集中精力应对巴基斯坦。如此一来,印度与中国和巴基斯坦两军同时对峙的局面得以结束。

  更深层次来看,印度的担忧不只是与巴基斯坦和中国的边境争端,而是克什米尔地区局面乃至整个南亚地区的变化。新德里因「中巴经济走廊」而多年来捉襟见肘的地区局势又有藉机缓解的可能。

  北京在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并与巴基斯坦力推「中巴经济走廊」。时至今日,这一走廊已经颇见成效,加上巴基斯坦军方也明确表示会为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保驾护航。在印巴又彼此於克什米尔、俾路支等地展开「代理人战争」之际,新德里就很有必要在受压之後找到突破口。

  资料显示,莫迪上台後一直希望在南亚展现印度的大国地位:他曾用罕见姿态对待邻国,邀请包括巴基斯坦在内的所有南亚国家参加就职典礼,就任後首访也选择不丹,上台一年多几乎遍访南亚诸国。

  但是,这一系列的行动并没有从新德里「以印度为中心」的出发点跳出来。这一核心让印度与南亚周边各国的距离逐渐拉大。「中巴经济走廊」并未因为印度而有所调整,再放眼至南亚其他国家,原本看印度脸色的斯里兰卡、尼泊尔、孟加拉国等都已经寻求与北京的合作。

  2017年的洞朗对峙让新德里方面发现了现实与幻想的差距。幸而北京在南亚问题上一直有「西线无战事」的预判,中国的这种稳健态度就给了莫迪以机会。加之美国、俄罗斯等大国也对印巴等传统问题兴趣寡淡。事已至此,新德里借军管印控克什米尔,在区域事务上展现突破就显出了他对区域局势的准确判研,印度在克什米尔两线作战的历史也因此结束了。

无视中国和巴基斯坦的担忧果断采取行动,印度就是要让中国和巴基斯坦明白,印度是一个大国,印度有能力在边界问题上推行自身的主张。印巴之间的纷争已经不是美国或者俄罗斯可以调停的。印巴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的悬殊对比,都决定了印度在博弈中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和行动自由权。最关键的是,中美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的国际局势亦让中国对印度挑衅行为的容忍度上升。

  五年前十年前印度断然没有在边界问题上做出如此改变的国际空间,而现在国际连锁反应已经不是莫迪考量边界问题的痛点。现在则是采取行动的最好时期。尤其在中巴经济走廊试图改变边界经济格局的情况下,印度在边界地区的行动是在向中国和巴基斯坦示警与反击。

  据悉,目前,中国激烈抗议的原因,在於「拉达克中央直辖区」涵盖印度与中国存在主权争议的领土。一直以来中印之间的巴里加斯地区(Parigas)悬而未决。在1962年到1963年的蚕食与反蚕食斗争中,中国虽然取得了这块总面积约为1,900平方公里的领土的大部分领地,但该地区西南角约450平方公里的地区仍在印度控制之下。新德里这场「剑走偏锋」的奇招,或许还是为中印关系埋下了一根隐刺。

  (2019年8月10日 猫眼社评)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