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北京6月23日(作者 孙琦子) – 人民币兑美元即期5月一路走贬,当月1.5%跌幅创下九个月来最大;而中国企业和银行的结汇却一路增加。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有动作。
外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银行结售汇逆差125亿美元,环比下降47%;5月银行结汇环比上升10%。银行代客远期结汇签约83亿美元,创近九个月新高;银行代客远期结售汇签约16个月来首次由逆差转为顺差。同时外汇占款减少537亿元,连续五个月收窄。
分析人士指出,一方面出口企业迫于现金流压力,必须结汇来维持企业的运营,而5月人民币贬值刚好提供了高点结汇的好时机。另一方面,监管层也在通过对企业和银行的窗口指导引导企业增加结汇减少购汇。
“我们最后没有做套保,现在就是阶段性的逢高结汇。”位在安徽省的一家出口企业负责人表示。“春节前美元冲过一个高点,后来跌了不少,不过我们对(美元)汇价重返高点还是有信心的,不可能一直这么萎靡的低下去。”
他解释说,今年春节后人民币大幅升值,许多银行拿给他的美元保值协议计划书,美元的涨幅都很小。而如果签美元保值协议,他需要在银行存入一大笔资金,美元保值的收益远远不抵这笔人民币资金的融资成本。
上述负责人还表示,以往各家签远期结汇美元涨幅都很大,现在的涨幅就很小。3月时美元汇价不到6.5,签的话年底也只能在6.5-6.6之间结汇。如果签一年360万美金,每个月就涨一分多,这个涨幅包不住贷款利息。
“如果3月签了保值协议,现在肯定天天亏。一开始如果签了,现在最多按6.51结汇,但是没签的话现在我随随便便就可以按6.57结汇。”他称,“银行的价格不放下来,愿意签的人也就很少,看到美金在涨,大家签这个干嘛呢?”
而对于一些资金压力更大的企业,甚至都没有等待逢高结汇的时间。
一位外贸企业的外汇交易主管分析指出,出口企业必须维持一定的现金流以确保正常运营,这决定了出口企业的结汇再消极,也不可能将其归零。同时,中国出口企业的利润率普遍不高,这意味着其必须将绝大部分外汇收入结汇,才能确保正常运营。所以,虽然短期内出口企业可以在贬值预期作用下暂时推迟结汇,但从长期看,这种策略难以持续,这就为结售汇市场提供了长期的结汇源泉。
同时,进口企业的购汇规模很难持续维持高位。因为中国实行结售汇实需原则,没有贸易、投资真实背景的企业购汇操作很难成功,这就从制度上决定了出口企业即使对人民币极度悲观,也很难将潜在的购汇需求立即转化为购汇行动。
“只要中国的长期投资回报率仍然在大国中处于前列,专注于长期投资的国际资本不发生集体撤离,基本不必担忧企业层面的结售汇操作对人民币持续施加贬值压力。”上述外贸公司外汇交易主管称。
**监管层一直都在**
多位银行业人士表示,监管层对银行和企业的窗口指导其实一直都在。
“外管局之前让银行自己弄一个结售汇制度,原则是鼓励结汇,对购汇有所限制。它并不强制要求具体制度,但要求银行提交一个方案。”一位股份行外汇交易员称。
该说法得到了多家银行外汇业务相关人士的证实。有的银行对分行的结售汇进行考核,如果售汇太多会有惩罚;还有的银行对分行设置了具体的售汇额度,导致一些企业外汇需求大的企业不得不选择异地购汇。而这也受到了较为严密的监管,5月中旬,有南方的某企业因大额异地购汇而遭到调查。
6月,多家银行表示又接到窗口指导,要求银行对结售汇的价格进行调整,结汇价格要变好,售汇价格要变差,进一步引导客户结汇。
与此同时,监管层也在不断放开政策,鼓励结汇和资金流入。
早在今年2月,中国就对境外主要金融机构开放银行间债券市场。但是出于对境内法制环境和资金流出限制的担心,并没有很多境外金融机构大举进入。
5月中国出台了多项引导资金流入的政策,包括将本外币一体化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扩大至全国范围内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取消外债事前审批;首批境外人民币购售业务境外参加行获批参与境内银行间外汇市场。
6月初中国表示将向美国提供2,500亿元(380亿美元)的RQFII额度。6月中旬外管局发布16号文称,全面实施外债资金意愿结汇管理,企业可以自由选择外债资金的结汇时机。
明里暗里,监管层看得见的手都在引导资金流入,并对资金流出设置各种各样的障碍。
**资本流出压力真的缓解了吗?**
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按美元计价,今年5月中国进口总额同比下滑10.3%,而对香港的进口总额同比增长146.8%,同比增幅再创新高。通过从香港进口而将资金汇出境外,已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今年中国大陆对香港地区的进口逆势大增一直在持续。今年1-4月,按美元计价中国对香港进口总额同比分别增长108.1%、78%、90.8%和120.3%,而同期中国的进口总额分别同比下滑18.8%、16.7%、13.5%和12.8%。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5年中国对香港的进口负增长居多。
中国对香港进口总额同比增幅 中国进口总额同比增幅
2016年5月 146.8% -10.3%
4月 120.3% -12.8%
3月 90.8% -13.5%
2月 78.0% -16.7%
1月 108.1% -18.8%
2015年12月 1.2% -14.1%
11月 -6.2% -15.1%
10 月 -10.6% -15.7%
9月 -13.1% -15.3%
8月 -9.4% -14.5%
7月 -13.4% -14.6%
6月 -18.9% -15.5%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据悉,监管层已经开始行动,监察和打击途径香港的以转移资金为目的的虚假贸易,但如何判定一桩贸易是真实还是虚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同时,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增加也在给资本跨境流出施加压力。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1-5月中国境内投资者累计实现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4,792.6亿元人民币(折合735.2亿美元),同比增长61.9%。
亦有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涉及中国企业的并购交易总额达3,758亿美元,打破了2015年创下的全年交易额记录。其中中化集团收购瑞士正先达(Syngenta)亦以总价466亿美元成为迄今中国企业最大规模的境外收购案。
而进入6月,包括美联储议息会议、英国脱欧公投等风险事件集中发酵,全球投资者避险情绪高企,作为避险资产的日圆一度触及103.58的近两年新高,而作为风险资产的人民币在这个风险月恐怕并不会多受欢迎。
与此同时,6月至8月作为外贸的淡季,外贸企业订单减少,出口企业的结汇刚需也会出现下降。这也将进一步给未来的结售汇数据施加压力。
不过,多位分析师都对未来人民币汇率表示乐观。建设银行金融分析师韩会师撰文称,如果能让人民币在2016年不重蹈2015年大幅贬值的覆辙,将全年贬值幅度控制在人民币与美元的利差之内,那么就完全有可能彻底控制住普通民众的个人购汇压力。在坚持现行实需结售汇原则的前提下,企业层面的结售汇有望逐渐趋于均衡。
招商证券也预计,三季度末人民币汇率具备再次走强和跨境资本外流阶段性改善的条件。在美联储加息的靴子落地之后,美元可能迎来阶段性走软。国内下半年贸易顺差季节性增加、国外长期投资者在人民币正式加入SDR货币篮子后、以及外汇和债券市场的开放政策都有望带来新增的人民币配置需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