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曾避用 小泉定調「同盟」含軍事意義

【熊猫政局】現時不難見到日本政治領袖用「同盟」一詞,形容《日美安保條約》下的日美關係。事實上,戰後日本首相曾對這字眼相當警惕,尤其是1980年上台的鈴木善幸曾稱日美同盟不包含軍事意義,令兩國關係出現波折。直至小泉純一郎2001年5月在國會政策演說中,首次明確將《日美安保條約》稱為同盟,為日美關係定調至今。

安倍晉三有份撰政策定調演說

現屆首相安倍晉三當時是小泉政府下的內閣官房副長官,有份撰寫該政策演說。小泉在競選時只承諾對美外交政策會以「友誼」為基石,甚至沒有提及《日美安保條約》。不少專家及政界人士質疑何謂「友誼」關係,因為這個字眼通常用於形容日中關係,令人猜疑日美關係是否出現變化。最終小泉在「友誼」和「同盟」之間取捨,決定採用後者。

怕勾起三國同盟條約回憶

政界對有關字眼的糾結可追溯至戰後初期,當時日本領袖都避免使用「同盟」,憂慮會勾起1940年簽署《三國同盟條約》的痛苦回憶,這亦限制從軍事角度公開討論國安議題。後來政府發表外交及國防白皮書或首相訪美時,有時會用到「同盟」一詞。惟80年代,鈴木善幸與時任美國總統列根發表聯合聲明,形容兩國關係是「日美同盟」,鈴木隨後澄清這不包含軍事意義,令日美關係出現波折。此後的首相在公開場合都避免使用該詞,改稱「日美安全系統」。

鈴木的繼任者中曾根康弘意識到有必要追求包括軍事層面的外交政策,於是着手改變日方的安全政策表述,稱日美關係包含軍事意義。1990年初波斯灣戰爭後,日本擴大自衛隊的行動範圍,往後幾年亦持續加強與美國的安全政策,但朝鮮發展核武等新挑戰隨之而來。當時有論者批評該地區安全局勢不確定之際,兩國同盟關係卻飄浮不定。小泉的演說為日美關係定調,雖然雙邊關係至今仍有不少細微的解讀差別,但甚少有專家否認箇中的軍事意義。

(日經亞洲評論)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