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时报讯】今年6月举行了第二十二次中欧峰会,这是新欧盟委员会的首次峰会。此次会议召开之际,欧洲和中国之间的紧张局势不断升级,外界对会议结果的预期极低。愤世嫉俗的人没有失望:峰会没有发表联合声明,中方甚至不同意举行联合新闻发布会。
长期存在的问题暴露了欧盟内部一些相当大的分歧和矛盾心理:虽然欧盟成员国竞相争取中国的投资,但人们也越来越担心,在经济衰退期间,现金充裕的中国政府支持实体可能会以较低价格收购欧洲企业和战略资产。这促使欧盟委员会起草新的反补贴工具,以保护其战略资产。
欧盟还将协调在5G安全问题上的不同内部立场——这一选择将权衡美国的外交压力与中国的经济报复威胁。抛开政治因素不谈,欧盟国家联合指出,一些高风险的5G供应商可能很容易受到外国情报机构的利用和不当的政府干预。基于同样的理由,其他国家(尤其是澳大利亚、新西兰、以色列、韩国、日本和越南)的政府和运营商已经阻止了中国设备制造商的参与。
尤其是在当前经济低迷时期,中国是疫情后第一个GDP恢复正增长的主要市场,海外增长很重要。对于其中一些极度依赖中国市场的国家来说,报复的风险让他们倍感沉重。
但它们对中国的依赖程度到底有多大?
可以理解的是,对于亚太国家来说,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性自然比欧洲更明显,然而尽管如此,这些国家还是着手对中国供应商和5G采取防范措施。
韩国尤其容易受到影响,韩国外国直接投资(FDI)存量的20%投资在中国,而日本的这一比例为7.5%。
中国也是澳大利亚、以色列和韩国的重要战略投资者。
此外,韩国GDP的10%依赖于对中国市场的出口,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大宗商品出口依赖于中国的工业和食品消费,分别占其GDP的6.1%和4.7%。
从上面的数字来看,欧盟的相互依赖性微不足道,然而,欧盟成员国在对待中国投资方面的一些不同立场,可能源于对华参与度的巨大差异。
在一个极端,芬兰7.8%的外国直接投资存量来自中国,而在德国和法国,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只占不到2%。
在出口方面,欧盟成员国之间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对中国市场的出口占德国GDP的比重接近3%,而其他国家的这一数字则低得多。
最值得注意的是,从中国的进口超过了从欧盟的出口,进一步强调了依赖性是双向的。
诚然,这些图表仅提供了对现实的粗略描述。尽管如此,对中国的依赖性显然不是一个国家是否改变其对中国开放的决定因素。欧洲国家是否会屈服于外部压力,不是由联盟或工业指标决定的,而是由国内产业所发挥的影响力决定的。电信和汽车制造商的利润取决于中国的供应商或需求,德国可能只有不到3%的GDP取决于中国市场,但问题是这3%属于哪些德国公司。
(华尔街文摘 作者: Hosuk Lee-Makiyama Florian Forsthu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