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企觀望未遷返 特算盤難打響 華廠產能遠勝 「中國+1」加稅反削遷離動力

【财经】美國總統特朗普對中國加徵高額關稅,試圖讓更多企業撤出中國,但《紐約時報》周三(9日)報道,特朗普同時對亞洲各國徵收關稅,加上他本人反覆無常,反令不少企業放棄將工廠遷離中國想法,意味特朗普如意算盤落空。有美企選擇續保持與中國供應商或製造商合作伙伴的長期合作關係,並指美國工廠在產能等方面仍難敵中國。

在過去的中美貿易戰,中國的亞洲鄰國成為規避關稅、限制供應鏈中斷情况的熱門替代選擇。然而特朗普在第二個總統任期對中國展開關稅行動之同時,亦向亞洲多個經濟體徵收「對等關稅」。不過,這反而造成一些企業視中國為更具吸引力的生產和採購地方,降低部分企業將生產或採購業務分散到越南、印度或其他亞洲國家的動力。

寧與華伙伴尋降成本途徑

總部在丹佛的牀上用品製造商MOSO Pillow的創辦人盧瑟(Travis Luther)表示,目前大家的策略是留在中國並保障中國業務的開展。盧瑟跟其他企業老闆正與中國的商業伙伴合作尋找降低成本或開發新產品的途徑。

特朗普指關稅會把製造業帶回美國,但這不易實現。成本優勢如今只是中國成為製造業首選地區原因之一,盧瑟稱大多數企業甚至不是因成本優勢而選擇留在中國,而是因為中國有非常精良的製造和工程工藝。

《紐時》引述有國際代工廠的高級管理層稱,美國的決策似乎是隨意做出,不可能以此為依據去作出將業務從中國轉移出去的長期決策。馬西(Sarah Massie)經營一家為美國公司提供外貿顧問的公司。她稱當各地都面對嚴苛關稅時,人們往往會維持現狀,而在製造業領域中,中國就是現狀。

《紐時》指數年前美國及跨國企業開始將部分生產遷出中國,不少中國工廠老闆亦在亞洲鄰國或墨西哥設廠。然而日本野村證券研究指出,美國今次近對約60國加徵高額關稅,包括「中國+1」國家越南的46%、泰國的36%及印度的27%,大幅削弱工廠遷離中國動力,「可能會不經意維護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地位」。

另外,《金融時報》周一報道,面對特朗普的關稅措施,企業正積極尋找創新方式降低進口貨物的申報價值,從而減輕財務上的衝擊。有貿易顧問稱,其中兩種估值策略尤其受歡迎,一種是與供應商制訂合同,讓進口商合法申報代理中間商加價前的早期價格,另一種是把付款拆分為兩筆,其中僅一筆需納入關稅計算。顧問指出,某些情況下企業有機會將進口申報價值下調20%甚至更多。

前財長耶倫斥特朗普令美「嚴重自傷」

美國前財長、聯儲局前主席耶倫(Janet Yellen)接受美國有線新聞網絡(CNN)國際頻道專訪時,對總統特朗普的經濟政策提出嚴厲批評,指其做法是「歷屆政府對一個本運作良好的經濟體所造成的最嚴重自傷行為」。她警告稱,特朗普政府的經濟政策大幅增加經濟衰退的可能性。

聯儲官員憂關稅致持久高通脹失業

達拉斯聯儲銀行總裁洛根周四稱,若美國實施較預期更高關稅,將非常有可能會推高失業率和通脹,有需要防止關稅相關的價格上升,變成更持久的通脹。

(紐約時報/金融時報)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