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援印太盟友核潛艇 華示警核擴散風險 延伸威懾不再滿足韓日 「無核國難信核大國保護」

【军事】無論是澳洲、韓國還是日本,有關這些美國印太盟友追求核動力潛艇出現新進展時,中國都會警告核不擴散風險。核動力潛艇本身如只搭載常規導彈,仍不算是核武器,但不能排除其設計本身預留可攜載核彈頭導彈的變動餘地。韓日皆有一流民用核電技術,也具備完整防衛工業體系,不能排除其製造核武能力——如成事並結合核動力潛艇,即具備海基核武戰力。有中國專家向本報表示,國際格局變化和軍事科技發展,令不少無核國認為難再依靠核大國保護,故尋求自身核能力來加強安保。

AUKUS為例 華指難監督美英對澳核轉讓

針對AUKUS核潛艇計劃,中方質疑核武國(美、英)向無核武國(澳)轉讓核潛艇動力堆和武器級高濃縮鈾,國際原子能機構無法對此實施有效保障監督,因此無法確保澳洲不將相關核材料轉用於製造核武器或核爆炸裝置。高濃縮鈾燃料的風險來自有潛力迅速轉化成核武材料,以伊朗核危機為例,美國、歐洲和以色列的爭拗點之一落在限制伊朗製造和儲存純度60%的鈾-235,因達到這純度門檻,即容易進一步提煉核武級別(純度90%或以上)的鈾-235。

韓日料有造核武能力 配核潛可成海基核戰力

北京對韓國核潛艇的合作也會抱持相似顧慮。在美韓峰會事實清單的表述中,美方表明要在符合《123協定》(即美國《1954年原子能法》123節,條文包括禁止跟外國核能合作涉及爆炸品或軍事用途)下,支持韓方以「和平使用」為目的展開鈾濃縮和乏核燃料處理的相關程序。惟在核動力依賴的核燃料類型仍可能成為爭議焦點。慶南大學遠東研究所教授李炳哲(譯音)接受《中央日報》訪問時便建議道:「使用高濃縮鈾具有重大的核不擴散和外交風險,故我們需要使用低濃縮鈾(LEU)或高含量低濃縮鈾(HALEU)的核反應堆。」

日本既是二戰侵略國,也經歷過原爆,情况更複雜。共同社報道首相高市早苗擬重新審視日本戰後持之經年的「非核三原則」,但暫仍計劃維持「不擁有」和「不製造」的部分,只審視「不運進」部分來確保美軍攜核船艦可停靠日本。在野黨對此頗有反彈,但紀尾井町戰略研究所3月民調顯示,支持審視非核三原則的受訪者比例已升至41%,不但遠高於3年前的20%,更高於現時反對審視的38%。

有關製造核武(即挑戰「不擁有」和「不製造」原則),外界普遍認為日本只是「不為」而非「不能」,甚至可在拍板後短期內做到。早在千禧年前後朝鮮核危機初現時,執政自民黨的黨政高層已曾試探過修訂非核三原則甚至擁有核武的可能——2006年10月,時任黨政調會長中川昭一在朝鮮核試成功後表明日本憲法沒有禁止擁有核武,「擁核(武)的話能減低被攻擊的可能」。

華學者:世局變 核武恐變前線戰術進攻用

韓日的核動力潛艇夢雖不能直接跟核武掛鈎,仍反映兩國開始不再滿足於美國提供的核武延伸威懾。上海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張家棟向本報表示,近幾年俄烏戰爭、印巴衝突、美軍轟炸伊朗核設施等反映核風險日益明晰——首先,各國和軍事界過去一向大致把核武劃分為遠程打擊的威懾和防禦性武器,受破壞力和攜載技術所限不用於前線進攻,並視動用核武為最後軍事手段,但這觀念近年漸見轉變;其次,戰術導彈、無人機等載具的射程等功能日新月異,也模糊了一向把核武視為「戰略武器」的界線,各國現今開始探討在常規戰爭動用「戰術核武」對付敵軍前線部隊的可能。

張家棟坦言,世界格局正在變化,霸權國際體系已沒能力維持和平,而當今真正多邊主義新秩序尚未形成,在這過渡期間可能會有愈來愈多國家不相信過去的霸權國會為其提供單邊保護,想自我掌握命運而尋求核能力——迄今經驗反映,保有核能力尚能為中小型國家帶來非常多的安全感和實際益處,例如戰略和戰術上牽制敵手,以5月印巴衝突為例,巴基斯坦常規軍力雖相對遠為弱小,但因擁有核武,仍能一定程度上牽制印度的行動選項。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