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媒体因何大肆宣传伊朗与中国建立新的伙伴关系?

2016年1月2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左)与伊朗总统哈桑·鲁哈尼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的一场联合新闻发布会共同现身 (美联社)

【熊猫时报讯】美国主流媒体以及总部设在华盛顿的智库都对中东最近的两大事态发展表示关注,而这两大事态发展都被解读为美国与伊朗之间的地缘政治冲突升级:一方面是伊朗和中国之间可能达成战略伙伴关系的消息,另一方面是阿联酋与以色列之间实现关系正常化。

事实上,有关第一项事态进展的报道,来自于美国媒体的创作。《纽约时报》在其头版报道中引述了自2016年以来中国与伊朗仍在谈判的一项长达25年的战略伙伴关系协议草案。

而该媒体却给这条新闻取了一个充满挑衅意味的标题:“反抗美国,中国和伊朗即将建立贸易和军事伙伴关系”。

报道补充称,“投资与安全协定将扩大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不仅将挽救伊朗经济,还将在它与美国之间创造新的爆发点。”

但是,在报道出来的协议草案中,并未提及军事伙伴关系的问题,而伊朗前总统内贾德以及部分议员也散布了一些有关中国意图的猜测:伊朗可以将战略性海湾岛屿租给中国。

不仅如此,《纽约时报》的头条新闻,还为其他美国媒体报道今年8月13日以色列与阿联酋宣布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消息奠定了基调。

不久之后,美国媒体开始讨论阿联酋与以色列达成的协议,如何代表着一个由美国为主导的联盟的形成,其目的在于反对新的“邪恶轴心”——包括伊朗、中国甚至土耳其。

这些报道响应了美国媒体此前关于以色列和阿联酋领导人之间举行秘密谈判的消息。

吸引眼球

实际上,这对媒体的受众而言是有害的。因为事实上并不存在所谓的地面联盟或是“邪恶轴心”,存在的不过是中东地区力量平衡在外交和代理人战争中的转变,部分原因是美国部队撤出该地区而产生的权力真空。

像这样的信息并不难获得。稍加挖掘即可满足专家及学者们进行大规模学术研究和分析的需求。

我们在推特上很容易找到这样的专家,因为他们会在这里共享工作进程并讨论最新消息。

毫不奇怪,他们对美国主流媒体关于中美之间在中东地区竞争的生动报道并没有太大的兴趣。

最近出版的《中国与中东冲突》一书的作者盖伊·伯顿,引述了一个发表在《The Hill》上的一个故事,其标题是《中国与伊朗的伙伴关系将使中国成为中东事务仲裁者》。

伯顿发布推文称,“像这样的文章夸大了中国在伊朗(以及以色列)的投资和影响力”。

伯顿随后提出一个问题:“其中有多少这样的文章是为了故意(影响美国政策),或者是出于对中国利益与能力的误解?”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国国务院喉舌“美国之音”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内容有关美国国务卿迈克·蓬佩奥对该问题的观点,而这篇文章正好回答了伯顿提出的这个问题。

蓬佩奥8月2日在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声称,中国与伊朗可能达成的协议,将把资金移交到伊斯兰革命卫队的手中。

蓬佩奥认为,“中国进入伊朗将破坏中东地区的稳定。并将使以色列处于危险之下。还将使沙特与阿联酋处于危险之下。”

“美国之声”在这篇报道中援引了两名驻华盛顿智库人员的言论,这两人属于支持蓬佩奥的鹰派人士。然后,报道又引述了3名当地专家的采访内容来驳斥蓬佩奥的不实之辞。

我怀疑,主导了这些访谈的“美国之音”波斯语记者都看到了这些专家们撰写的文章,他们都对该媒体的扭曲叙述表示不满。

来自达勒姆大学的学者杰各布·斯希塔在文章中写道,“有关伊朗政府与中国政府秘密签署长达25年全面合作协议的消息,成为了这几周内的热门新闻话题,并且由之产生了大量的猜测、夸张及政治偏见。”

斯希塔认为,“实际上,这项协议并没有改变中伊关系轨道的能力,因为这条轨道自1979年以来一直非常稳定”。

斯希塔及其他学者详细阐释了这种误导性炒作的起源——为什么中国没有支持中东冲突的动机,以及蓬佩奥发出这些危言耸听的言论的动机:因为他和他的老板(指特朗普)很可能快要下台。

美国企业研究所常驻学者卡伦·杨在一篇文章中总结了特朗普政府的失败,并将这篇文章的标题定为《中美两国在中东选择中的错误逻辑》。

该学者认为,在中东地区对抗中国,“被证明非常具有挑战性,因为美国政策充满相互矛盾,而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中国对该地区的吸引力在日益增长。”

卡伦指出,讨论中国的崛起或是中国在中东地区发挥的作用,对美国而言只会是一场零和游戏,因为无论是选择美国还是中国以建立伙伴关系,这都只会从言辞上加强中国在该地区政治领导人物心中的地位。

卡伦还表示,美国安全战略明确提及盟国与共同价值观的重要性,但美国却根本无法依靠这些“优势”来对抗中国的“选择”。

伯顿解释称,美国真正的目标在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当特朗普政府正忙于通过退出2015年与伊朗签署的核协议而使中东地区陷入困境之时,中国正在地区周边忙于港口及工业区的建设。

伯顿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一种投射软实力的手段,并最终可能成为中东冲突的诱因,因为它可能导致各国为吸引中国的兴趣和投资而发动更为广泛的竞争。

伯顿表示,“最终的结果可能是——中国不再是这场冲突的旁观者,而将成为冲突的积极参与者,无论它是否愿意。”

换句话说,中国很可能被牵扯进其他国家的竞争之中,但它不会亲自参与这种打斗。

作为一名记者,我不禁要问:为什么这些编辑与作家如此希望煽动战争的火焰?

他们这种做法唤醒了我们心中痛苦不堪的记忆——美国媒体如何在莱德骑士报业(Knight Ridder)意外获得普利策奖的刺激之下,毫不质疑地就大肆报道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虚假新闻,而为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制造了完美的借口。

而长期以来遭受着苦难的中东人民,可以在没有记者的情况下再次为美国政客们扮演拉拉队长的角色,为他们通过点燃别人后院的冲突来维持自身国内力量的举动拍手叫好。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