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喜:中印在和战之间

【熊猫时报讯】近来,中国和印度边境局势持续升级,两国军队再度剑拔弩张。2017年6月至8月,中印边防部队曾在洞朗地区军事对峙,所幸最终和平解决,两国领导人也在当年9月召开的金砖五国首脑(厦门)峰会上握手言和。然而,此一时彼一时,当下的危机迫在眉睫,武力冲突似乎已箭在弦上,一触即发。当年洞朗对峙之时,笔者曾与一位印度学者朋友发文并乐观预测,危机一定会和平落幕,因为我们相信两国都希望“以和为贵”。第一,作为当今世界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印的当务之急仍是和平发展。第二,两强相斗必各有损伤,中印若兵戎相见,只会令他国坐收渔利。第三,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离不开中印的友好合作。

如今三年过去了,面对当前的两国边境冲突,笔者和印度友人都不再有那份自信,敢担保冲突一定不会升级,而是多了一份忧心忡忡,因为时过境迁。

首先,冠病疫情打乱了国际局势,令各国的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情绪高涨,历史上因为疫情引发的战争就不计其数;此次疫情就加深了金砖五国的嫌隙。

如今,印度的冠病病例已跃升全球第二,巴西第三,俄罗斯第四,南非也高居前十,而被外界视为“祸首”的中国,却一枝独秀地率先摆脱了疫情,难免令人“羡慕嫉妒恨”。

尤其是印度的疫情几近失控,恐将继续恶化,令疲弱的经济雪上加霜,国内的反华排华情绪空前高涨,与中国的边境冲突,自然会被印度政客视为转移国内矛盾的救命稻草。

其次,印度边防军对于与中国军队的旧恨新仇耿耿于怀,一直伺机报复。中印两国边境长达3500公里,部分领土争议悬而未决。1962年两国爆发边境战争,结果中国取得胜利并主动停战,虽然印度对外也宣称胜利,但内部视为失败和耻辱。这一结论可在一度被视为“高级机密”而封存的《亨德森·布鲁克斯报告》(The Henderson Brooks Report)中得到印证。

此后几十年,中印边境虽时有摩擦,但局势基本可控。不过,今年6月两军在加勒万河谷地区爆发了严重肢体冲突,造成20名印度士兵死亡,中国至今并未公开军人的具体伤亡情况。9月,中印两军又互相指责对方“鸣枪”示警,这可算是数十年来首次动用枪支,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

再次,两国汹涌的民族主义民意大潮,令双方政府和军队都很难主动退让,唯有继续示强。最近,中国国防部长魏凤和与印度国防部长拉杰纳特星举行会谈,只可惜双方互相指责,互不相让,谈判陷入僵局。中国表示“领土一寸也不能失去”,而印度则坚持“对领土主权完整不会妥协”。

其实,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印度总理莫迪应该是笃信“以和为贵”的,因为他俩一直致力于推动两国和平共处。他们曾于2018年4月在中国武汉,和2019年10月在印度真奈举行了两次非正式会晤,均强调致力于维护边境地区和平与安宁。然而,面对领土与主权问题,并顾及大国领袖的“面子”问题,估计局势已非两位领导人能够完全掌控;此前莫迪就已公开给予印度边境一线部队自主开火权。

最后,“国之交在于民相亲”,然而中印两国之间存在巨大的认知鸿沟。中印互为近邻,且均为悠久文明古国,两国交往业已历经逾两千年风风雨雨,因此不能说彼此陌生,但似乎又很难说彼此很熟。中印民众之间,至今仍普遍存在相互误解、猜疑、嘲讽,甚至是仇恨。

两国的人文交流赤字仍十分巨大,近年两国互访人次刚突破百万,约占两国总人口的0.036%。两国在军事方面互不服气,中国舆论常认为“印军不堪一击”,印度媒体则吹嘘“可完胜解放军”,双方似乎都跃跃欲试地想“掰掰手腕”。

习近平曾对莫迪说,中印两国应“龙象共舞”而非“龙象相争”,这是良好的夙愿。不过,如今双方军队正在各自边境大规模部署部队、坦克、火炮和战斗机,随时都有擦枪走火的风险。虽然中印两国外长近日在莫斯科达成五点共识,以期为紧张局势降温,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两国边境的“雷”不会这么简单就被根除。

我们不希望看到战争,因为战争是残酷的,但是有时“不打不相识”,难道非要适度的“小交手”方能让双方“发热”的脑袋恢复理性,以更加珍惜和平?

来源:联合早报

作者是旅居新加坡的

中国籍独立时评人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