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时报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南下考察,今天的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是此行重点。深圳由小渔村蜕变成为现代化、国际化的大都市,除了天时地利人和,更重要是有发愤求进、务实灵活的强大内生动力,能够不断自我完善。深圳的崛起,是当代中国的缩影,最近中央公布深圳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支持深圳未来5年完善各方面制度,目标已不止是追上世界其他一流城市,而是要跻身最前列引领新时代,为全国其他城市提供可复制的楷模。香港与深圳合演双城故事多年,时至今日,香港虽然仍有一些传统优势,然而深港一浮一沉,已是不争事实,香港内生动力不断流失,继续故步自封,只会被逐步抛离。
港失内生动力
深圳愈战愈勇
深圳特区成立时,不过是穷乡僻壤,当时根本无人想过,深圳发展速度竟会如此迅猛,成为“中国矽谷”。10年前,深圳的GDP仍然只及香港一半,现在经济规模总量已超过香港,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师林毅夫形容,深圳是“全球最年轻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若说中国发展是一个奇迹,深圳的发展则是“奇迹中的奇迹”。
有人认为深圳成功靠地利,多得毗邻的香港“带挈”;有人认为1990年代以来的高速全球化,为深圳发展提供了天时;有人则认为官民合力求发展的向心力,造就了现在的深圳。一个城市能够急速崛起,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内地改革开放为1980、90年代香港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与深圳形成“前舖后厂”合作关系,然而深圳其后升级转型,蜕变为创科重镇,已跟香港没有太大关系。世纪之交的高速全球化,为世界不少国家及城市带来重大机遇,然而输家和停滞不前者同样为数众多,能够像深圳以至整个中国般空前成功的,屈指可数。
1991年苏联解体,西方学者认为东欧共产主义阵营的败亡,根本原因是制度僵化思想教条,缺乏自我完善更新能力,然而中国的发展轨迹却成为异例,深圳的崛起,正正展现了强大的自我完善内生动力。深圳发展由早期聚焦解放生产力,到后来强调市场经济建设,借助市场机制提高效率竞争力,再到近10多年的高新科技发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深圳不仅克服了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和2008年金融海啸,还成功化危为机,不断升级自己,引用林毅夫的说法,深圳的成功是中国发展理念的成功,体现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深圳的发展经验,是“有效市场”跟“有为政府”两只手共同使用,企业家能做的,放手让企业家去做,企业家不能做的,就由政府帮助解决。
香港奉行资本主义制度,发展模式跟深圳迥然不同,两地各有独特制度和竞争优势,近年深港双城一浮一沉,内生动力是关键所在。曾几何时,实事求是、务实灵活、善于因应时势把握机会,正是香港之长。时至今日,香港却失去发展所需的内生动力,意识形态束缚、既得利益作梗、斗争内耗不休,令香港社会种种深层次矛盾难以化解;面对全球激烈竞争,很多地方的人都在思考如何做大做强,在香港,不少人似乎更加乐于追求小确幸,很多人政治挂帅,忘记了实用主义是昔日香港成功之道。香港创科发展追落后,港深合作潜力巨大,有科技界人士认为,香港应放眼“更大”的世界市场,这可能只适用于本地个别具实力的创科领域。有雄心进军世界是好事,可是亦毋须自绝于深圳河以北。
平等尊重合作
港需调整心态
香港身处大国博弈,承受不少压力,有人担心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不保。一河之隔的深圳,其实亦受中美角力冲击,美国遏制中国高科技发展,以深圳为基地的华为,成为狙击重点,可是深圳整体发展方向和势头未见有变,两地内生动力差别可见一斑。经过40年努力,无论深圳还是全国,大抵已找到通往先进现代化之路,华府打压也许会拖慢发展步伐,然而深圳和中国的内生动力不会轻易消失。
中央最新公布的深圳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授予深圳更多权力,在科技创新、营商环境、对外开放、生态环境和城市治理等方面先行先试。“方案”为深圳长远发展注入更多动力,着眼的不止是加快金融或创科发展,又或单单增强深圳在大湾区中的核心引擎功能,而是希望深圳跻身世界大都会前列,同时为国家深化改革、成为先进现代化强国探索经验,现在再谈论谁是大湾区龙头、香港是否再非中央“掌上明珠”,已无多大意义,香港社会需要的是调整心态,设法保持既有制度和传统优势,发挥金融和专业服务等强项,同时亦要放下“高人一等”心态,以平等尊重原则与深圳合作,不能再一厢情愿视自己为中心。
世事变幻无常,比起客观环境变迁,人心变化往往最慢,容易导致认知与现实脱节,可是当两者落差愈来愈大,最终仍得面对现实。中央将深圳定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在香港,很多人都对这类内地官方语言“无感”,无论如何,现实是深圳全速发展,不会“等埋”香港。故步自封不应该是香港社会的特质,拒绝认识深圳河之北,无视其发展,对香港并无好处。
来源:明报社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