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两岸拳头决定论

【熊猫时报讯】蔡英文双十演说释出五年来最缓和的两岸论述,加上前有外交部长吴钊燮“美台不会建交”的铺垫,后有邱义仁“疯子才搞台独”的补充,前后联系起来解读,民进党政府确实有心为两岸紧张情势“踩煞车”,但大陆似乎一点都听不进去。

台办系统做出措辞强硬的回应,接着国安机关高调抓“台谍”示众,并刊发〈告台湾情治部门书〉警告台湾情治系统并“招降”、军方继续加强东南沿海战备演训,军机不断飞临台湾空域,摆出一副和民进党政府“一刀两断”架势,似乎非要承认一中原则,否则就没有妥协的空间。2016年蔡英文就职发表后,原以为红绿之间立场会像“跳探戈”般逐渐靠近,但双方渐行渐远,如今又进一步“堵死”蔡政府继续向陆释放善意的余地。

北京对台政策一直都有软硬两手策略。“软”是对台湾民众表达善意、释放政策利多,“硬”是对台独或军事、外交议题上决不妥协,所以大陆对台各大体系虽有中央的统筹协调,很难分清谁是“和统派”、谁是“武统派”。但一般来说台办、政协、统战系统和地方政府主要是对台“软”的一手,做台湾各界各党派的交流、联络的工作,而外交、军事系统主要是对台“硬”的一手,在国际场合限制台湾活动空间,或是整军备战将攻台作为目标。

习近平执政以来,北京对台政策逐渐“硬的更硬,软的更软”,这里面有一个潜台词,就是寄希望“软”的一手,一方面能说服台湾人民选出一个可以和大陆交流合作,共同推动两岸关系的执政党,另一方面也在民进党等独派力量中,寻求理性温和派的合作,逐渐转化其路线。这就是大陆惠台政策的重大动因,并且在2008至2016年的马政府时期基本取得成功。

但这样的动因很明显在快速削弱、裂解中。就绿营而言,民进党内温和派始终边缘化,近些年更出现一些激进侧翼,将整个绿营带往反中民粹狂潮。就蓝营而言,国民党不仅实力不断萎缩、离中央执政愈来愈远,党内统派力量逐渐式微,本土派两岸路线渐走向歧途,国民党外激进统派更没有影响力。

北京因而出现疑惑:2016年以后,两岸ECFA没有断,大陆惠台政策越来越多,怎么台湾还是“不领情”?甚至更加高举“抗中牌”、升级美台关系?反而对台文攻武吓愈演愈烈,以前所未有的军事高压姿态打破海峡中线默契,台湾执政者才开始“踩煞车”,赶紧澄清台湾不会走极端。那么,北京会认为此时是双方“各退一步”的时机吗?恰恰相反,北京恐怕会认为是“硬”的一手见效,民进党是“吃硬不吃软”,只有“更硬”才能让民进党继续收敛。

如此一来,“拳头决定论”会给北京对台政策带来微妙变化。如果对台强化“硬的一手”,那么,台办、政协、统战系统就会让出舞台,由外交、军方、国安系统唱主角,“拳头”就会愈来愈多、愈来愈猛。重拳之下,表面上看民进党确实放软了,但会造成恶性循环:台湾民间对大陆的心理距离会更远,两岸原有的民间连结会更脆弱,大陆对台工作中交流接触的职能更被弱化,强硬派的话语权更强。最终,两岸就会走向对撞,拳头大的大陆必然会实现形式上的统一,但心灵契合式统一彻底破灭。

大陆不能在“拳头决定论”的迷思中愈陷愈深。需要认识到台湾已经民主化,讨好民意不难,让民意反感也很容易。况且民主化后台湾执政党、政府和民众已经很难区分,即便大陆多次重申“硬的一手”只是针对台独、针对民进党,而非广大台湾人民,但这个道理很难被台湾一般民众所理解、接受,并在政治操作之下轻易视为大陆对台湾民众的恶意。蔡政府近期的两岸论述当然有一定被迫的成分,但这些论述终究反映了台湾的主流民意,大陆应该正视、倾听,而不是一概以“谋独”或“虚伪”斥之。

让大陆陷入“拳头决定论”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民进党政府的“抗中”政策路线。正视两岸血缘、文化、历史的连结,承认中华民国宪法中两岸关系的定位,客观认识并接受大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进步,有那么难吗?民进党政府不能一边口头对大陆释出善意,另一边在具体动作上强化对陆资、陆生、陆配的敌视和歧视政策,并放任党籍立委和侧翼鼓吹台独。

北京尚未走到放弃和统、转向武统的那一步,但隐约可以看到,北京已经从“拳头决定论”吃到了甜头,大陆内部的激进民意压力更是大到惊人,未来对台政策的动向将格外敏感而微妙。在这个时候,台湾不可再推波助澜,酿成历史的悲剧和遗憾。

 

来源:旺报社评

Related posts